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刀口漫步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娘的都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了。好在并无更富激情的读者,发出死亡威胁,逼迫我像那位瑞典足球裁判一样,在他们面前立刻消失。但唯一让我感到心灰意冷的却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在针对文章本身,进行智力对决般的辩论,他们只是在唾骂我的行文风格,并延伸到个人道德操守上来,说我丧尽天良,忘了本,失去了民族的根,质问我“变节”之后还用不用筷子吃饭等等,这纯粹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只能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从大大小小的“辩论”战场中突围而出,我发现自己居然多了个心眼儿,并在痛定思痛地以此观照我们“批评界”的热闹景象,一不小心窥见种种“批评事件”的幕后真相和批评立场的庐山真面目,那喧哗之中,充满了杂音。
不识庐山真面目者,也并非全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更因为此山多角多棱,每一面皆给人以不同观感,以及看山人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之故啊。要想探寻批评的本质,势必追究到批评者或者批评本身的立场上去。我看批评的立场可分作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天生一副治病救人的好心肠,凭借多年的老中医般的系统性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针对批评对象身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善意地批评和指正,让其幡然悔悟,悬崖勒马,复归正途的。(其中包括自己先误会了,却满怀热情要把倒忙帮到底的。)此种情形的代表人物有一个王小波和百分之八九十的鲁迅,还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李敖、柏杨、谢有顺、孔庆东、朱大可
第二,固执己见或持门户之见者在大搞思想垄断和价值体系的强行推广,其批评立场即党同伐异。(其中包括胸怀狭隘的民族自豪感,一厢情愿地坚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守节、守孝之士。)他们都以为自己斩获了世界上最完备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对其它主张、主义一律一棍子打死。此种情形的代表人物有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写作者和“民间立场”写作者(伊沙、徐江等当属此列,尽管我曾经近乎崇拜地喜欢他们。),以及占到一两成的鲁迅。——这个哗众却不取宠的论断,是从鲁迅和梁实秋的“文学有无阶级性”的论战中发现的,鲁迅当年对梁实秋的“文学没有阶级性”的论调的批判,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现在看来,文学的“阶级性”眼见得有些式微了。
第三,为数不少的某种主张或者社会公论以及社会公论的倡导者的拥趸和崇拜者们,自己没有任何主见,不能就事论事,专门针对作者的文风和话语体系,进行蛮不讲理地恶意诽谤和人身攻击的拙劣表演。这种“批评”我们在bbs上屡见不鲜,我对此早已无动于衷。文革时的大字报我没有亲见,听说都是把人照死里整的无赖之词,我看和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第五乃至更多的情形,有待读者朋友的进一步完善总结,我懒得再去条分缕析。但让批评圈子里的混淆视听者尽早现出原形,已经是非常必要和刻不容缓的事情。我渴望看到批评的纯洁和健康,也只有纯洁和健康的批评,才能带给我们更加行之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为那才是批评的“人间正道”
娘的都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了。好在并无更富激情的读者,发出死亡威胁,逼迫我像那位瑞典足球裁判一样,在他们面前立刻消失。但唯一让我感到心灰意冷的却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在针对文章本身,进行智力对决般的辩论,他们只是在唾骂我的行文风格,并延伸到个人道德操守上来,说我丧尽天良,忘了本,失去了民族的根,质问我“变节”之后还用不用筷子吃饭等等,这纯粹是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只能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从大大小小的“辩论”战场中突围而出,我发现自己居然多了个心眼儿,并在痛定思痛地以此观照我们“批评界”的热闹景象,一不小心窥见种种“批评事件”的幕后真相和批评立场的庐山真面目,那喧哗之中,充满了杂音。
不识庐山真面目者,也并非全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更因为此山多角多棱,每一面皆给人以不同观感,以及看山人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之故啊。要想探寻批评的本质,势必追究到批评者或者批评本身的立场上去。我看批评的立场可分作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天生一副治病救人的好心肠,凭借多年的老中医般的系统性经验与敏锐的洞察力,针对批评对象身上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善意地批评和指正,让其幡然悔悟,悬崖勒马,复归正途的。(其中包括自己先误会了,却满怀热情要把倒忙帮到底的。)此种情形的代表人物有一个王小波和百分之八九十的鲁迅,还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李敖、柏杨、谢有顺、孔庆东、朱大可
第二,固执己见或持门户之见者在大搞思想垄断和价值体系的强行推广,其批评立场即党同伐异。(其中包括胸怀狭隘的民族自豪感,一厢情愿地坚信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守节、守孝之士。)他们都以为自己斩获了世界上最完备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并对其它主张、主义一律一棍子打死。此种情形的代表人物有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写作者和“民间立场”写作者(伊沙、徐江等当属此列,尽管我曾经近乎崇拜地喜欢他们。),以及占到一两成的鲁迅。——这个哗众却不取宠的论断,是从鲁迅和梁实秋的“文学有无阶级性”的论战中发现的,鲁迅当年对梁实秋的“文学没有阶级性”的论调的批判,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现在看来,文学的“阶级性”眼见得有些式微了。
第三,为数不少的某种主张或者社会公论以及社会公论的倡导者的拥趸和崇拜者们,自己没有任何主见,不能就事论事,专门针对作者的文风和话语体系,进行蛮不讲理地恶意诽谤和人身攻击的拙劣表演。这种“批评”我们在bbs上屡见不鲜,我对此早已无动于衷。文革时的大字报我没有亲见,听说都是把人照死里整的无赖之词,我看和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第五乃至更多的情形,有待读者朋友的进一步完善总结,我懒得再去条分缕析。但让批评圈子里的混淆视听者尽早现出原形,已经是非常必要和刻不容缓的事情。我渴望看到批评的纯洁和健康,也只有纯洁和健康的批评,才能带给我们更加行之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为那才是批评的“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