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常耀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新淳厚乡土风(上篇)
提起丰镇市丰建国,我想,也许在乌兰察布文化圈内不知其人者甚少吧。他善文,尤长于散文,且多年来笔耕不辍。这种远离喧嚣,甘于寂寞,真心为人为文的品质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说来十分好笑,我与丰建国素不相识,更无缘一睹尊容。但就是这样,我却偏偏追随他走了很久很久——捧读他篇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我饥渴的心田得以涓涓滋润。每每如是“受恩”的人,如我,内心总充满了对他的感激,这感激驱使我牢牢记下了他的名字,植于心间直到永远。
拜读丰建国的散文,常常给人一种如沐清风、如睹皓月般的爽朗。阔别故土,重睹乡间一草一木,人的心情原本是愉悦、明快的,随之发出的感叹也理应是赞美、歌唱式的,而丰建国却不,读他几年前刊于乌兰察布日报的寻旧,开文说:“在踏上这条路时,我便开始了一路的搜寻无非是想借此企图回到童年的时光”行文一改交待时间、地点的惯性写法,赋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唤起了人们原己麻木的注意力,一种急切的想读下去的欲望油然而生。接着,作者没有就事写事,相反笔法峰回路转,写到越想寻旧越寻不到旧,物是人非欲语泪流之际,作者豁然明白了“面对新的生活该持有乐观的态度”这一道理。至此读者一悬再悬的心才在作者精心设制的波澜中渐渐平静下来,在一阵阵有惊无险中得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生活是艺术之源,脱离生活任何艺术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在这一点的理解与运用上,丰建国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拜读他的散文,倍感其文化氛围深深植根于生活、于泥土、于社会、于大众,从中使人受到了某种人生的启迪。读他发表在乌兰察布广播电视报上的打平伙一文,明着写村人打平伙吃肉的经过,暗喻今人的物质生活好了,更要珍之惜之;明着写村人之间平实坦荡的融洽关系,暗里映衬着城里人之间狡诈、多刺的不良现象。总之,娓娓叙述的事情虽小,但其教育意义却很大、很深远,它看似反映了过去那个年代村庄生活的一个侧面,实则喻指当世多多,警醒多多,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如今的文学作品能令人眼明心亮的不是没有,而是少之又少。拜读丰建国的散文,心痛惜不己,眼湿润许久,俨然一幅若即若离的思索状,让人陶陶然浮想联翩,悄悄然感慨万端。读他2005年年底见诸乌兰察布日报农民:沉重的称谓一文,留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时至今日仿佛依旧在昨天读过一般。文章以一个老农进城卖山药受人嘲弄遭人痛打为主线,写来细致、贴切,针针见血,入木三分,尤其是当老农饱受了肉体摧残之后,作者说:“老农眼红了,老拳紧握,但始终还是没有反抗。。在一处无人的地方,慢慢地蹲了下来,慢慢地擦着嘴角的血,眼里泛起了潮湿”这一节的巧妙安排,激起了读者的责任和读者的同情,继而上升到了文学本源——叩问人的灵魂、与人的生存意义这一理念高度。好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来了点睛一笔“其实,自命清高的城市人,不出三代都是农民。谁又能抖落掉那沾土的根呢?”描绘得惟妙惟肖,直斥得痛快淋漓。“多些包容和善待。。城市的天空下本就该有片晴朗给农民”最终作者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情赫然跃出纸面,大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之劝慰心。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事实上丰建国的可读性很强的散文远不止以上列举的三篇,其它像回家看看、遭遇尴尬、与都市无缘等,都是立足于苍茫大地、躬耕于民群之间的优秀代表作,毫无飘浮之式,更无倒胃之感,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能久经时间的推移而不失其晶莹。如果把这作为一种客观的艺术规律的话,那么我想,它同时也应是丰建国的一种主观为文意志倾向。
朋友,物欲泛滥的现世,别朝朝暮暮想着经营衣食,而忘记了心灵的涤荡,那将是不圆满的人生,这“心”与“形”本来是可以兼美并存的。其实,仔细想想,人生社会,能像丰建国那样果敢而执着的为人为文,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呢?!
怀旧:关注涌动的大地(中篇)
说实话,从我阅读乌兰察布的报刊杂志之日起,丰建国的文章便走进了我的视野。读他发表在2004年第3期敕勒川上的桑梓忆旧(4篇),如逢故知老友,读后耳目为之一新。
丰建国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善于从过去陈年旧事旧物中发现、发掘出文章的“因子”如何从“过去”里生发出、创造出文章来?期间有视觉的和想像的敏感,有化生活之实为文章臆想之虚的本领,有由印象、感觉引发的丰富想象力等,这些原理是作者必备的。而丰建国在这个由生活之实到艺术之虚的转化过程中,自有其独到的成功经验。
桑梓忆旧开头抒写了作者对小城这一方水土的感情、悟想和慨叹,作者说:“一个人感受了生活的许多变故后,在接受一种陌生事物时,哪怕这事物是好的,他的心灵总会有一隅是柔弱的,它拒绝认同或接受。它仍沉溺于旧时日不想尽早地走出那片湿地,怀旧过程中,有种过滤。只要是美好的、醇香的,哪怕旧,也是令人难忘的。因为,曾经的感动是弥留着幸福和回味的。。”这种印象是他的切身感悟,也是他一种朴实和诚恳,一种本色。接下来,作者采用推移镜头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昔日上老北山打石头,在大西滩脱土坯,去东园子捡菜叶,到南沙地搂树叶的一幕幕情景,构成了细节的连锁,形成合力,显得缜密而不空洞,起到了美化、诗化故乡的效果。“城与电厂的相连占据了南沙地,从而有关南沙地的许多旧梦己被无情驱褪,逼视眼前的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梦幻和现实”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很出彩,它既是“点”上的自然叙述,也是“以点带面”的总结概括,文字之间对“过去”深长不测之牵挂、千绕百徊之留恋以及对现在的那种无奈而且蕴蓄着某种不甘心的心态的流露,便有了力度与速度的强化,其艺术表现的能量便实现了。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结尾:“改变是必然的,老城的变化使久别的人寻不到旧踪。如今的老城处处是工地,废墟的残颓... -->>
清新淳厚乡土风(上篇)
提起丰镇市丰建国,我想,也许在乌兰察布文化圈内不知其人者甚少吧。他善文,尤长于散文,且多年来笔耕不辍。这种远离喧嚣,甘于寂寞,真心为人为文的品质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说来十分好笑,我与丰建国素不相识,更无缘一睹尊容。但就是这样,我却偏偏追随他走了很久很久——捧读他篇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我饥渴的心田得以涓涓滋润。每每如是“受恩”的人,如我,内心总充满了对他的感激,这感激驱使我牢牢记下了他的名字,植于心间直到永远。
拜读丰建国的散文,常常给人一种如沐清风、如睹皓月般的爽朗。阔别故土,重睹乡间一草一木,人的心情原本是愉悦、明快的,随之发出的感叹也理应是赞美、歌唱式的,而丰建国却不,读他几年前刊于乌兰察布日报的寻旧,开文说:“在踏上这条路时,我便开始了一路的搜寻无非是想借此企图回到童年的时光”行文一改交待时间、地点的惯性写法,赋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唤起了人们原己麻木的注意力,一种急切的想读下去的欲望油然而生。接着,作者没有就事写事,相反笔法峰回路转,写到越想寻旧越寻不到旧,物是人非欲语泪流之际,作者豁然明白了“面对新的生活该持有乐观的态度”这一道理。至此读者一悬再悬的心才在作者精心设制的波澜中渐渐平静下来,在一阵阵有惊无险中得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生活是艺术之源,脱离生活任何艺术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在这一点的理解与运用上,丰建国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拜读他的散文,倍感其文化氛围深深植根于生活、于泥土、于社会、于大众,从中使人受到了某种人生的启迪。读他发表在乌兰察布广播电视报上的打平伙一文,明着写村人打平伙吃肉的经过,暗喻今人的物质生活好了,更要珍之惜之;明着写村人之间平实坦荡的融洽关系,暗里映衬着城里人之间狡诈、多刺的不良现象。总之,娓娓叙述的事情虽小,但其教育意义却很大、很深远,它看似反映了过去那个年代村庄生活的一个侧面,实则喻指当世多多,警醒多多,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如今的文学作品能令人眼明心亮的不是没有,而是少之又少。拜读丰建国的散文,心痛惜不己,眼湿润许久,俨然一幅若即若离的思索状,让人陶陶然浮想联翩,悄悄然感慨万端。读他2005年年底见诸乌兰察布日报农民:沉重的称谓一文,留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时至今日仿佛依旧在昨天读过一般。文章以一个老农进城卖山药受人嘲弄遭人痛打为主线,写来细致、贴切,针针见血,入木三分,尤其是当老农饱受了肉体摧残之后,作者说:“老农眼红了,老拳紧握,但始终还是没有反抗。。在一处无人的地方,慢慢地蹲了下来,慢慢地擦着嘴角的血,眼里泛起了潮湿”这一节的巧妙安排,激起了读者的责任和读者的同情,继而上升到了文学本源——叩问人的灵魂、与人的生存意义这一理念高度。好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来了点睛一笔“其实,自命清高的城市人,不出三代都是农民。谁又能抖落掉那沾土的根呢?”描绘得惟妙惟肖,直斥得痛快淋漓。“多些包容和善待。。城市的天空下本就该有片晴朗给农民”最终作者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情赫然跃出纸面,大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之劝慰心。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事实上丰建国的可读性很强的散文远不止以上列举的三篇,其它像回家看看、遭遇尴尬、与都市无缘等,都是立足于苍茫大地、躬耕于民群之间的优秀代表作,毫无飘浮之式,更无倒胃之感,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能久经时间的推移而不失其晶莹。如果把这作为一种客观的艺术规律的话,那么我想,它同时也应是丰建国的一种主观为文意志倾向。
朋友,物欲泛滥的现世,别朝朝暮暮想着经营衣食,而忘记了心灵的涤荡,那将是不圆满的人生,这“心”与“形”本来是可以兼美并存的。其实,仔细想想,人生社会,能像丰建国那样果敢而执着的为人为文,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呢?!
怀旧:关注涌动的大地(中篇)
说实话,从我阅读乌兰察布的报刊杂志之日起,丰建国的文章便走进了我的视野。读他发表在2004年第3期敕勒川上的桑梓忆旧(4篇),如逢故知老友,读后耳目为之一新。
丰建国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善于从过去陈年旧事旧物中发现、发掘出文章的“因子”如何从“过去”里生发出、创造出文章来?期间有视觉的和想像的敏感,有化生活之实为文章臆想之虚的本领,有由印象、感觉引发的丰富想象力等,这些原理是作者必备的。而丰建国在这个由生活之实到艺术之虚的转化过程中,自有其独到的成功经验。
桑梓忆旧开头抒写了作者对小城这一方水土的感情、悟想和慨叹,作者说:“一个人感受了生活的许多变故后,在接受一种陌生事物时,哪怕这事物是好的,他的心灵总会有一隅是柔弱的,它拒绝认同或接受。它仍沉溺于旧时日不想尽早地走出那片湿地,怀旧过程中,有种过滤。只要是美好的、醇香的,哪怕旧,也是令人难忘的。因为,曾经的感动是弥留着幸福和回味的。。”这种印象是他的切身感悟,也是他一种朴实和诚恳,一种本色。接下来,作者采用推移镜头的写作手法,展现了昔日上老北山打石头,在大西滩脱土坯,去东园子捡菜叶,到南沙地搂树叶的一幕幕情景,构成了细节的连锁,形成合力,显得缜密而不空洞,起到了美化、诗化故乡的效果。“城与电厂的相连占据了南沙地,从而有关南沙地的许多旧梦己被无情驱褪,逼视眼前的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梦幻和现实”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很出彩,它既是“点”上的自然叙述,也是“以点带面”的总结概括,文字之间对“过去”深长不测之牵挂、千绕百徊之留恋以及对现在的那种无奈而且蕴蓄着某种不甘心的心态的流露,便有了力度与速度的强化,其艺术表现的能量便实现了。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结尾:“改变是必然的,老城的变化使久别的人寻不到旧踪。如今的老城处处是工地,废墟的残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