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程占全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出北镇城往东,坐车不出15分钟,就上了大岭,搁大岭往东就那么轻轻地一撒目,便见山丘低洼处显现了北方典型、平常的一处村落,那远处错落的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一方水土沧桑。同行的北镇市残联主席汪晓东告诉指引着说: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广宁的张代!
说起张代,那是汪晓东的生养之地,难怪汪晓东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说:是春节期间他回老家省亲,听人说他的一个堂兄家有汪氏家谱,他喜出望外、急赴前瞻、心潮激荡、至今未静!旋即又从富屯街道汪德山处幸得一部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春心荡漾时萌动着对汪氏追踪溯源的探究。这不,年后刚一上班,就找到文联主席曹颜奎,说是要见识见识、挖掘挖掘,也许就能探究出点啥来。会了好几回,这天叫上农发局的方芳、广播电视台的程占全,带着共同的方向,揣着不一样的想法,急匆匆往张代赶去!
一
车沿着新修的平整的村路驶进了屯子。依着干枯的河床,曲曲弯弯地顺着一会砖墙、一会土墙,在一处三岔口处停了下来。就在三岔口道北,几棵榆树、虬枝错伸的老枣树掩映了小平房,莫非就是一行人想去的地方?汪主席笑着告诉大伙:正是,这就是汪本元我大哥家!曹主席忙不迭的从包里掏出相机,先顾不得打招呼,兴冲冲地拍摄起来。照啥?码得整整齐齐的苞米垛要照、在粪堆里打扑了的红母鸡得照、新买的电动车更得照,出来迎我们的老太太得照、帮老太太拿出家谱的小伙要照、然而那水迹斑斑发了黄的家谱更得照!来的这几个都与农村屯子里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人,身置这久违的浓浓的乡情之中,真的就有些醉了!
出来迎接的老太太,就是汪晓东的家族大嫂子——家主人汪本元的老伴。老太太满面红光、喜笑颜开,汪主席早就把这些人今天来的事儿告诉了他们,这不,老太太把接待当成了今天家中的大喜事。老太太手在衣服上搓着,毫不迟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忙把来人让进低矮昏暗的典型农村平房中,忙让外孙子把所谓的家谱从黑黑的长条盒子中拿出来,铺到炕上。霎时,大家眼前一亮,不禁惊呼起来,大伙儿真的是头一次见到这黄黄的、斑斑的、历经沧桑的汪氏世传家谱。老太太告诉大伙:老伴儿汪本元去城里健康活动中心去做理疗了,过一会儿会回来的。他知道得多,咋的也得等他回来呀!
二
说的这个张代,原是汪家坟乡的一个村,现归广宁街道管辖。说是汪家坟村有一股姓汪的,张代村也有一股姓汪的,张代和汪家坟两个村有什么关系,汪家坟的汪家和张代的汪家到底有什么渊源,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正过去的汪家坟乡叫过张代乡,反正他们都以跑了个马童做了河南道的传说引以自豪。
据说现在汪家坟这个地方,在顺治八年(1651年)以前,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那年,从山东来了一户贾姓人家,住在了马鞍山下的山沟里。这里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有叫贾家沟的,还有叫小庙沟的。
清乾隆年间广宁城东门外十余里处有个屯子,叫三岩口,屯子里住着一户姓汪的财主,这财主在北镇可是了得。汪老财主为了世世代代绵延财富、能做大官,便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让他帮老汪家选好坟茔地,以求汪氏家族日后能做大官。且说这风水先生在北镇境内转悠了多日,也没有下音,汪家老财主着急了。这天,他把风水先生叫到堂屋,把门关好,打发走了身边的人,跟风水先生说:“老先生,我把您请来,实话告诉你,我家不缺钱,就是没有当官的。我想让您给我们找一块风水宝地做坟茔地,保佑我们老汪家能出大官。您的后半生就不用愁了,就由我们供养你一辈子!”老先生掂量掂量,觉得这段时间这老汪家对自己还真不错,供吃供喝、问寒问暖。老先生一狠心、一跺脚——中!其实,他早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就是现在的汪家坟。
当时老汪家家大业大,有钱有势,在当地是说一不二。老先生跟汪大财主一说,大财主乐不可支,麻溜请示,圈占荒地哪成想,坟茔风水宝地看后不久,这老财主竟食言,对老先生逐渐冷淡了。上顿下顿不给饱饭,还不给好衣服穿。老先生又急又气,一股火竟双目失明了。
这天,老先生的徒弟云游至此,听说了这事,找到老先生,师徒二人抱头痛哭。老先生把在这里的遭遇诉说了一遍,徒弟义愤填膺、气冲牛斗,问师傅:可有破解之法?老先生说:有!每逢初一、十五半夜,老汪家的坟茔地那些陆续要当官的人就会出来展示。你用箭把它们的影像射死,他们就不可能官运亨通了。但是,切记呀,不要赶尽杀绝啊!徒弟买来了弓箭,准备好了夜行衣,到了十五这天,他早早地就来到坟茔地,在草丛里等候。那日,月高风清,这里一点也不阴森。不怪是风水宝地——临近半夜时,就见能要当官的汪姓族人有坐车的、有坐轿的、有推车的源源不断,在这里展示。徒弟一见,火往上撞,一连射死好几个达官贵人,仅剩一个马童逃脱了
据说老汪家早给后代子孙编排了20个字,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民、龙、洪、从、国、文、腾、永、承、宝、玉、太、德、本、正、清、守、吉、祥、好。说跑的那个马童,就是第三代的汪洪渊。这汪洪渊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自幼善读诗书,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当上了四品官,被朝廷封为河南道台。道台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汪洪渊到河南做道台,自然一身的风光,可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处处生疏,曾闹出不少故事。汪洪渊到任不久,正赶上要过生日,远近大小官员、地方绅士听说都纷纷前来送礼祝贺。生日这天,宾客出出进进,鼓乐班子吹吹打打,煞是热闹。汪洪渊坐在太师椅上尽情享受叩拜。忽然,一群人抬进来一条足有檩子粗的大蟒,有人禀报说:这是一位阔商送来的祝寿贺礼。原来河南人很少吃蟒肉,但是,按照当地的风俗,送给人家大蟒那是对受礼者最大的尊重。这位生长在关外的道台哪里见过这龙不龙、蛇不蛇的庞然大物,又惊又怕、魂飞魄散,连连摆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官差们见道台摆手,也都跟着摆手,吆喝抬蟒的人赶快下去。抬蟒的头儿一看这场面,误以为道台嫌蟒小生了气,怪罪下来不乐意了,急忙吩咐道:“快,换一条大的来!要快,决不能耽误祝寿!”不一会,这帮人抬来一条房梁粗细的大蟒来。道台身边的官差厉声训斥:“这么不懂事,怎么又抬来了?!”这时大家再看看道台,道台竟吓得两眼紧闭,栽歪在太师椅上,连手都摆不动了,可怜道台已经咽气、一命呜呼了!当时汪洪渊才41岁!
汪洪渊的灵柩被从河南抬回北镇,汪氏族人就把他安葬在原来那风水先生给选好的风水宝地。族人重建墓地,整个墓地面积约有三万平方米,墓地四周用青砖砌成围墙,正面修一角门,外面全是石柱栏杆,门前高高立起一根旗杆,大门右侧还竖起一块3米高的七眼透龙碑,篆刻了汪洪渊的生平,这残碑现在先锋水库。从此,汪氏家族为了守孝,陆续移居这里。日久年深,树大分支,老汪家孽生成几十户的大家,而给老汪家看坟打杂的,后来也都改成了汪姓,成了“... -->>
出北镇城往东,坐车不出15分钟,就上了大岭,搁大岭往东就那么轻轻地一撒目,便见山丘低洼处显现了北方典型、平常的一处村落,那远处错落的转动的大风车,转动着一方水土沧桑。同行的北镇市残联主席汪晓东告诉指引着说: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广宁的张代!
说起张代,那是汪晓东的生养之地,难怪汪晓东亲切之情溢于言表!他介绍说:是春节期间他回老家省亲,听人说他的一个堂兄家有汪氏家谱,他喜出望外、急赴前瞻、心潮激荡、至今未静!旋即又从富屯街道汪德山处幸得一部汪氏宗族史略与古今家谱,春心荡漾时萌动着对汪氏追踪溯源的探究。这不,年后刚一上班,就找到文联主席曹颜奎,说是要见识见识、挖掘挖掘,也许就能探究出点啥来。会了好几回,这天叫上农发局的方芳、广播电视台的程占全,带着共同的方向,揣着不一样的想法,急匆匆往张代赶去!
一
车沿着新修的平整的村路驶进了屯子。依着干枯的河床,曲曲弯弯地顺着一会砖墙、一会土墙,在一处三岔口处停了下来。就在三岔口道北,几棵榆树、虬枝错伸的老枣树掩映了小平房,莫非就是一行人想去的地方?汪主席笑着告诉大伙:正是,这就是汪本元我大哥家!曹主席忙不迭的从包里掏出相机,先顾不得打招呼,兴冲冲地拍摄起来。照啥?码得整整齐齐的苞米垛要照、在粪堆里打扑了的红母鸡得照、新买的电动车更得照,出来迎我们的老太太得照、帮老太太拿出家谱的小伙要照、然而那水迹斑斑发了黄的家谱更得照!来的这几个都与农村屯子里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人,身置这久违的浓浓的乡情之中,真的就有些醉了!
出来迎接的老太太,就是汪晓东的家族大嫂子——家主人汪本元的老伴。老太太满面红光、喜笑颜开,汪主席早就把这些人今天来的事儿告诉了他们,这不,老太太把接待当成了今天家中的大喜事。老太太手在衣服上搓着,毫不迟疑、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忙把来人让进低矮昏暗的典型农村平房中,忙让外孙子把所谓的家谱从黑黑的长条盒子中拿出来,铺到炕上。霎时,大家眼前一亮,不禁惊呼起来,大伙儿真的是头一次见到这黄黄的、斑斑的、历经沧桑的汪氏世传家谱。老太太告诉大伙:老伴儿汪本元去城里健康活动中心去做理疗了,过一会儿会回来的。他知道得多,咋的也得等他回来呀!
二
说的这个张代,原是汪家坟乡的一个村,现归广宁街道管辖。说是汪家坟村有一股姓汪的,张代村也有一股姓汪的,张代和汪家坟两个村有什么关系,汪家坟的汪家和张代的汪家到底有什么渊源,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反正过去的汪家坟乡叫过张代乡,反正他们都以跑了个马童做了河南道的传说引以自豪。
据说现在汪家坟这个地方,在顺治八年(1651年)以前,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那年,从山东来了一户贾姓人家,住在了马鞍山下的山沟里。这里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有叫贾家沟的,还有叫小庙沟的。
清乾隆年间广宁城东门外十余里处有个屯子,叫三岩口,屯子里住着一户姓汪的财主,这财主在北镇可是了得。汪老财主为了世世代代绵延财富、能做大官,便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让他帮老汪家选好坟茔地,以求汪氏家族日后能做大官。且说这风水先生在北镇境内转悠了多日,也没有下音,汪家老财主着急了。这天,他把风水先生叫到堂屋,把门关好,打发走了身边的人,跟风水先生说:“老先生,我把您请来,实话告诉你,我家不缺钱,就是没有当官的。我想让您给我们找一块风水宝地做坟茔地,保佑我们老汪家能出大官。您的后半生就不用愁了,就由我们供养你一辈子!”老先生掂量掂量,觉得这段时间这老汪家对自己还真不错,供吃供喝、问寒问暖。老先生一狠心、一跺脚——中!其实,他早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就是现在的汪家坟。
当时老汪家家大业大,有钱有势,在当地是说一不二。老先生跟汪大财主一说,大财主乐不可支,麻溜请示,圈占荒地哪成想,坟茔风水宝地看后不久,这老财主竟食言,对老先生逐渐冷淡了。上顿下顿不给饱饭,还不给好衣服穿。老先生又急又气,一股火竟双目失明了。
这天,老先生的徒弟云游至此,听说了这事,找到老先生,师徒二人抱头痛哭。老先生把在这里的遭遇诉说了一遍,徒弟义愤填膺、气冲牛斗,问师傅:可有破解之法?老先生说:有!每逢初一、十五半夜,老汪家的坟茔地那些陆续要当官的人就会出来展示。你用箭把它们的影像射死,他们就不可能官运亨通了。但是,切记呀,不要赶尽杀绝啊!徒弟买来了弓箭,准备好了夜行衣,到了十五这天,他早早地就来到坟茔地,在草丛里等候。那日,月高风清,这里一点也不阴森。不怪是风水宝地——临近半夜时,就见能要当官的汪姓族人有坐车的、有坐轿的、有推车的源源不断,在这里展示。徒弟一见,火往上撞,一连射死好几个达官贵人,仅剩一个马童逃脱了
据说老汪家早给后代子孙编排了20个字,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民、龙、洪、从、国、文、腾、永、承、宝、玉、太、德、本、正、清、守、吉、祥、好。说跑的那个马童,就是第三代的汪洪渊。这汪洪渊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自幼善读诗书,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当上了四品官,被朝廷封为河南道台。道台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汪洪渊到河南做道台,自然一身的风光,可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处处生疏,曾闹出不少故事。汪洪渊到任不久,正赶上要过生日,远近大小官员、地方绅士听说都纷纷前来送礼祝贺。生日这天,宾客出出进进,鼓乐班子吹吹打打,煞是热闹。汪洪渊坐在太师椅上尽情享受叩拜。忽然,一群人抬进来一条足有檩子粗的大蟒,有人禀报说:这是一位阔商送来的祝寿贺礼。原来河南人很少吃蟒肉,但是,按照当地的风俗,送给人家大蟒那是对受礼者最大的尊重。这位生长在关外的道台哪里见过这龙不龙、蛇不蛇的庞然大物,又惊又怕、魂飞魄散,连连摆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官差们见道台摆手,也都跟着摆手,吆喝抬蟒的人赶快下去。抬蟒的头儿一看这场面,误以为道台嫌蟒小生了气,怪罪下来不乐意了,急忙吩咐道:“快,换一条大的来!要快,决不能耽误祝寿!”不一会,这帮人抬来一条房梁粗细的大蟒来。道台身边的官差厉声训斥:“这么不懂事,怎么又抬来了?!”这时大家再看看道台,道台竟吓得两眼紧闭,栽歪在太师椅上,连手都摆不动了,可怜道台已经咽气、一命呜呼了!当时汪洪渊才41岁!
汪洪渊的灵柩被从河南抬回北镇,汪氏族人就把他安葬在原来那风水先生给选好的风水宝地。族人重建墓地,整个墓地面积约有三万平方米,墓地四周用青砖砌成围墙,正面修一角门,外面全是石柱栏杆,门前高高立起一根旗杆,大门右侧还竖起一块3米高的七眼透龙碑,篆刻了汪洪渊的生平,这残碑现在先锋水库。从此,汪氏家族为了守孝,陆续移居这里。日久年深,树大分支,老汪家孽生成几十户的大家,而给老汪家看坟打杂的,后来也都改成了汪姓,成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