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赤杏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儿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在家里说好到园里不哭的,我与他妈妈从园里离开时尚且还好,但我们走后,或许是受其他小朋友哭撵家长的感染,他也哭了起来,并且很可怜:“呜呜我好恨自己长大了哇呜呜长大了,爸爸妈妈就送我上幼儿园啦呜呜呜呜”如此边哭边诉,惹得他一下子成了幼儿园里的“名人”
中午接他时,老师们兴致勃勃地给我说这事儿,惹得我好笑也好怪——3岁的儿子何以哭出这样的话来?仔细想来,儿子的“哭语”不仅反映了他由个体走向群体对事物变化后的怪诞思维,而且包蕴了他对初入幼儿园这个“大社会”缘由的理性思考。你看,他认为初上幼儿园不适的原因是“恨自己长大了”这一思维的表述令我们成人始料不及,怪诞中蕴含着理性呢。
有一次,我与儿子(4岁半时)绕着新买的圆桌玩游戏——看谁先抓住谁。他突然停下来说:“爸爸,你在后面跑,我跑快点抓住你了,你是在前面;我在后面跑,你跑快点抓住我了,我是在前面。我俩一样在后面,也一样在前面。”我听完他的话后,连声称对,并表扬他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儿子在游戏中的这一感语,应该说是相对主义的精彩发现吧!
杏子成熟的季节,儿子近5岁。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吃杏子,儿子问:“爸爸,杏子在树上是活的,吃进肚子里会死吧?”我说:“可以这样看,杏子在树上熟透后掉在地里可以长出小杏树,吃进肚子里,把杏核当玩具,小杏树就长不出来了。”儿子迅速接过话头:“那我把杏子的‘骨头’(杏核)埋到花盆里让它活吧!”儿子对“吃杏子”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他从不同位置对杏子生命状态进行思维的结果;同时,他还界定了杏子的生死条件,最后再为杏子的“生”找到了“出路”
我每天必看电视新闻,妻喜欢看电视剧,看动画片则是儿子的“专利”对这种看电视的“格局”不足5岁的儿子也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爸爸是‘新闻’,妈妈是‘电视剧’,我是‘动画片’。”嘿,他竟然“修”了一回“辞”从看电视这一事物中捕捉到了一种真谛,其评论不能说没有哲理味儿。
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曾经说:“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幼童的思维怪诞、神秘、朦胧,完全不受常识的支配和干扰。儿子的一些哲理性稚言,绝不是凭其知识和经验所说,而是对事物的疑惑和惊奇的一种自然探询。所以,他的提问也好“发现”也好,都未滑入既定思维的轨道,跌入既成经验的陷阱。因此,儿子的提问不仅鲜活,而且评论还具有独特的哲理味儿,这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我想到,现在流行的对幼童过早过量的知识化灌输,往往对幼童的提问给予既定的常识性解答,虽然使幼童思维的稳定性、现实性、理解性、逻辑性得到了增强,但相对来讲,却弱化了他们固有的惊奇性、想象性、疑惑性和创造性。不难想象,这将导致幼童思维的平庸与机械。
我觉得,对于幼童思维智能的培养,应禁忌机械性的经验灌输,那些既成的大量常识,只能作为扶助性方法加以应用。较为适当的办法则是侧重于对幼童思维智能的“哲理性”培养,找准其早期教育的“聚光点”开放方法,循循善诱,以点燃幼童思维的火花:
——这是童言带给我们的一点味觉吧。
儿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在家里说好到园里不哭的,我与他妈妈从园里离开时尚且还好,但我们走后,或许是受其他小朋友哭撵家长的感染,他也哭了起来,并且很可怜:“呜呜我好恨自己长大了哇呜呜长大了,爸爸妈妈就送我上幼儿园啦呜呜呜呜”如此边哭边诉,惹得他一下子成了幼儿园里的“名人”
中午接他时,老师们兴致勃勃地给我说这事儿,惹得我好笑也好怪——3岁的儿子何以哭出这样的话来?仔细想来,儿子的“哭语”不仅反映了他由个体走向群体对事物变化后的怪诞思维,而且包蕴了他对初入幼儿园这个“大社会”缘由的理性思考。你看,他认为初上幼儿园不适的原因是“恨自己长大了”这一思维的表述令我们成人始料不及,怪诞中蕴含着理性呢。
有一次,我与儿子(4岁半时)绕着新买的圆桌玩游戏——看谁先抓住谁。他突然停下来说:“爸爸,你在后面跑,我跑快点抓住你了,你是在前面;我在后面跑,你跑快点抓住我了,我是在前面。我俩一样在后面,也一样在前面。”我听完他的话后,连声称对,并表扬他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儿子在游戏中的这一感语,应该说是相对主义的精彩发现吧!
杏子成熟的季节,儿子近5岁。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吃杏子,儿子问:“爸爸,杏子在树上是活的,吃进肚子里会死吧?”我说:“可以这样看,杏子在树上熟透后掉在地里可以长出小杏树,吃进肚子里,把杏核当玩具,小杏树就长不出来了。”儿子迅速接过话头:“那我把杏子的‘骨头’(杏核)埋到花盆里让它活吧!”儿子对“吃杏子”问题的提出,可以说是他从不同位置对杏子生命状态进行思维的结果;同时,他还界定了杏子的生死条件,最后再为杏子的“生”找到了“出路”
我每天必看电视新闻,妻喜欢看电视剧,看动画片则是儿子的“专利”对这种看电视的“格局”不足5岁的儿子也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爸爸是‘新闻’,妈妈是‘电视剧’,我是‘动画片’。”嘿,他竟然“修”了一回“辞”从看电视这一事物中捕捉到了一种真谛,其评论不能说没有哲理味儿。
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曾经说:“幼童与生俱来就有运用哲学的能力。”幼童的思维怪诞、神秘、朦胧,完全不受常识的支配和干扰。儿子的一些哲理性稚言,绝不是凭其知识和经验所说,而是对事物的疑惑和惊奇的一种自然探询。所以,他的提问也好“发现”也好,都未滑入既定思维的轨道,跌入既成经验的陷阱。因此,儿子的提问不仅鲜活,而且评论还具有独特的哲理味儿,这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我想到,现在流行的对幼童过早过量的知识化灌输,往往对幼童的提问给予既定的常识性解答,虽然使幼童思维的稳定性、现实性、理解性、逻辑性得到了增强,但相对来讲,却弱化了他们固有的惊奇性、想象性、疑惑性和创造性。不难想象,这将导致幼童思维的平庸与机械。
我觉得,对于幼童思维智能的培养,应禁忌机械性的经验灌输,那些既成的大量常识,只能作为扶助性方法加以应用。较为适当的办法则是侧重于对幼童思维智能的“哲理性”培养,找准其早期教育的“聚光点”开放方法,循循善诱,以点燃幼童思维的火花:
——这是童言带给我们的一点味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