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人泽东 (1/2)
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后人赠与的一大堆头衔和尊称中,我最喜欢诗人毛泽东这一称呼。诗人毛泽东天生有着诗人的气质,其一生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诗言志,从他一生所留下的百余首广为传唱的诗词中,我读到了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所折射出的种种闪光点: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宽广的胸怀、翻卷的心潮、激荡的思绪以及绵绵的深情。品读这一首首千古绝唱,一个鲜活、率真、质朴的毛泽东朝着我们迎面走来。
如果骆冰王是因七岁作咏鹅诗而为后人誉为神童的话,那么毛泽东显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才子。童年的毛泽东已经崭露头角,显示出在吟诗作赋方面的天赋。八岁的他即写出了其生平第一首童谣狮子眼鼓鼓:“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流畅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清脆的音韵,以及富于童真的幻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后在私塾的严格管教下,毛泽东熟读诗文词赋,练就扎实的国文功底,诗词均写得可圈可点。在其十三岁所作的赞天井一诗中,他就写出了“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富有寓意的诗句。在咏指甲花五言律诗中他更是大展身手,不但对仗工整,入音合律,而且独具慧眼,发现指甲花(凤仙花)“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的风骨,且借花言志“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表现出了一种傲视严酷环境的人格意志。1910年秋辛亥革命前夜,素有大志的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只身前往外乡的一所新式学堂学习新文化与新知识,追求科学与进步。临行前年仅十七岁的他内心情感汹涌,改题壁一诗写下七绝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以示其求学之坚、志向之远,读罢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青年的毛泽东在学校里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一腔救国赤诚之心,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之中。这段求学经历增长了他的才智,开阔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操,增长了他对理想、事业的信心,同时更是留下了不少不朽的名篇佳作传之后世。针对袁世凯政府在日本提出的二十一项侵华条款上签字,他愤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号召莘莘学子立志报仇雪耻。后工书善文的同班同学易昌陶病逝,在国恨友失的悲痛下他含悲忍泪写下挽易昌陶五言古风,虽然诗情沉痛悲哀,但是透发出一股阳刚之气“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报国豪情,气贯长虹。意蕴上的哀悼亡友与誓雪国耻、风格上的低徊沉郁与昂扬豪放的高度统一,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从诗的艺术来说,这首五言古风长诗,是可以同汉乐府古风相比美。”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从事农民运动。这期间的毛泽东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面对大革命的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的毛泽东积极准备秋收起义,准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面对的蒋、汪反革命政变以及党内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的路线,忧心如焚的毛泽东依旧信心满怀“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达到井冈山,并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敌军重兵来犯,在朱毛的正确领导下,尽管“敌军围困千万重”却“我自岿然不动”因为英勇的红军“早已森严堡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的炮声宣告“敌军消遁”1929年秋蒋桂战争爆发“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毛泽东率部队抓住时机“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航”取得了一系列战争胜利“收拾金殴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随着根据地的迅速扩大,革命规模的日益壮大,他对未来更是满怀无限的憧憬与豪情。素有一片萧瑟、满怀岑寂之称的重阳节,在他眼里却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的秋风尽管不似青光那样明媚,在他看来却是“胜似青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罢让人倍受鼓舞。
随着“风卷红旗如画”、“十万工农下吉安”革命的火种燎原全国,毛泽东欣喜不已,号召百万工农“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临近长征前夕,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接踵而至的挫折面前,他虽郁闷之极,却高歌赞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依然表现出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即便是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豪迈的诗句。他这样总结恢弘如同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也只有大胸怀、大气魄的毛泽东才能写出。途经积雪终年不化的昆仑山脉,毛泽东心系中国、世界,想要把昆仑山脉“裁为三截”并且“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已达到“太平盛世,环球同此凉热”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可见一斑。登上六盘山他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并且表露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急切心情和坚定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社会的波谲云诡、风云变幻,毛泽东保持着清醒头脑,对国际形势洞若观火,并用犀利的笔墨... -->>
在后人赠与的一大堆头衔和尊称中,我最喜欢诗人毛泽东这一称呼。诗人毛泽东天生有着诗人的气质,其一生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诗言志,从他一生所留下的百余首广为传唱的诗词中,我读到了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所折射出的种种闪光点: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宽广的胸怀、翻卷的心潮、激荡的思绪以及绵绵的深情。品读这一首首千古绝唱,一个鲜活、率真、质朴的毛泽东朝着我们迎面走来。
如果骆冰王是因七岁作咏鹅诗而为后人誉为神童的话,那么毛泽东显然也是名副其实的才子。童年的毛泽东已经崭露头角,显示出在吟诗作赋方面的天赋。八岁的他即写出了其生平第一首童谣狮子眼鼓鼓:“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流畅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清脆的音韵,以及富于童真的幻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后在私塾的严格管教下,毛泽东熟读诗文词赋,练就扎实的国文功底,诗词均写得可圈可点。在其十三岁所作的赞天井一诗中,他就写出了“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富有寓意的诗句。在咏指甲花五言律诗中他更是大展身手,不但对仗工整,入音合律,而且独具慧眼,发现指甲花(凤仙花)“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的风骨,且借花言志“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表现出了一种傲视严酷环境的人格意志。1910年秋辛亥革命前夜,素有大志的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只身前往外乡的一所新式学堂学习新文化与新知识,追求科学与进步。临行前年仅十七岁的他内心情感汹涌,改题壁一诗写下七绝呈父亲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以示其求学之坚、志向之远,读罢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青年的毛泽东在学校里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一腔救国赤诚之心,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之中。这段求学经历增长了他的才智,开阔了他的视野,培养了他乐观、豁达的情操,增长了他对理想、事业的信心,同时更是留下了不少不朽的名篇佳作传之后世。针对袁世凯政府在日本提出的二十一项侵华条款上签字,他愤笔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号召莘莘学子立志报仇雪耻。后工书善文的同班同学易昌陶病逝,在国恨友失的悲痛下他含悲忍泪写下挽易昌陶五言古风,虽然诗情沉痛悲哀,但是透发出一股阳刚之气“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报国豪情,气贯长虹。意蕴上的哀悼亡友与誓雪国耻、风格上的低徊沉郁与昂扬豪放的高度统一,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从诗的艺术来说,这首五言古风长诗,是可以同汉乐府古风相比美。”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从事农民运动。这期间的毛泽东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面对大革命的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的毛泽东积极准备秋收起义,准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面对的蒋、汪反革命政变以及党内陈独秀的右倾主义错误的路线,忧心如焚的毛泽东依旧信心满怀“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达到井冈山,并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敌军重兵来犯,在朱毛的正确领导下,尽管“敌军围困千万重”却“我自岿然不动”因为英勇的红军“早已森严堡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的炮声宣告“敌军消遁”1929年秋蒋桂战争爆发“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毛泽东率部队抓住时机“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航”取得了一系列战争胜利“收拾金殴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随着根据地的迅速扩大,革命规模的日益壮大,他对未来更是满怀无限的憧憬与豪情。素有一片萧瑟、满怀岑寂之称的重阳节,在他眼里却是“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的秋风尽管不似青光那样明媚,在他看来却是“胜似青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罢让人倍受鼓舞。
随着“风卷红旗如画”、“十万工农下吉安”革命的火种燎原全国,毛泽东欣喜不已,号召百万工农“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临近长征前夕,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接踵而至的挫折面前,他虽郁闷之极,却高歌赞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依然表现出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即便是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对革命充满了信心,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豪迈的诗句。他这样总结恢弘如同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也只有大胸怀、大气魄的毛泽东才能写出。途经积雪终年不化的昆仑山脉,毛泽东心系中国、世界,想要把昆仑山脉“裁为三截”并且“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已达到“太平盛世,环球同此凉热”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可见一斑。登上六盘山他发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慨,并且表露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急切心情和坚定意志。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社会的波谲云诡、风云变幻,毛泽东保持着清醒头脑,对国际形势洞若观火,并用犀利的笔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