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一块土地 (1/2)
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cfwriting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国庆节刚好赶上小队轮休,我跨越三省几经周转、忍受着历时两天的长途跋涉之苦,回了千里之外的老家一趟,家里自正月初六开始动工修建、费时半年的新房终于尘埃落定,建设完成。看到漂亮而整洁的二层小楼屹立在路边,我心中充斥着一股自豪与满足之情,还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与欣慰,总算了却了自己内心深处一个由来已久的愿望!
说起这房子来,还有一段部位外人所知晓的辛酸往事。提及往事,自然不能不提新房底下那一块几经波折、风云变幻的土地。
(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土地所有权进行了调整,政府土管部门公开出售路边的田地,农民可以购买土地自用。购买土地除了需要交纳一笔土地费外,还需要卖主拿出自己等面积的田地作为补偿,这项政策也称“以田换田”
当时爸很有眼光,乘着国家的大好政策,果断地从拮据的收入中拿出2000余元在路边购买了一块百余平方的农田。当时村里的很多人对爸的买田举动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充足的田地,种粮食作物已经绰绰有余,花一笔在当时不菲的冤枉钱买一块土壤并不肥沃的瘠田,用农村的话说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但爸并未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坚持自己的决定。他非常乐观的说,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深入开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农村必然会有一次巨大的变革,到时很多家庭必然会修盖新楼房,而土地届时一定会很走俏。目前尚未有太多价值的田地,有朝一日很有可能一夜之间成为香馍馍。
爸对那块尚无用武之地的稻田做了一番设想。所买之土地靠近路边,交通便利,将其作为建房之地最合适不过,且一定会有升值的空间。将来家里经济过得去,他就准备随大势自己盖新房;如果经济缓不过来(他预计我念书会花费一笔钱财)就卖了,做为我读书的费用。可以说,爸是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终的不争事实证实了爸的预料是完全正确的,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砖瓦房都变成了楼房。不久前,爸还饶有兴趣地提及当初买田之举动,得意不已。但同时还有一丝后悔——后悔当时没有多买一块如今相当值钱的瘠田,不过爸又自我安慰,当时的确没有经济能力买更多的土地,毕竟两三千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一系列惠农、富农、优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已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次春节回家总能感受出家乡的新气象:“村村通”公路建设极大的改善了乡村的交通运输能力,摩托车已经全面取代自行车成为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家电下乡使得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太阳能这些城市里的电器落入千家万户,进入寻常百姓家;乡村超市、卫生所、公交车、图书室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可以这么说,城市里有的东西,农村基本上都具备了,或者说,农村已经深深烙上了城市化的印记。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强大的政府、伟大的党。目前来说,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全国像家乡一样迅速发展的村镇并不是太多(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农村村镇的建设的比家乡好十倍),至少我知道在祖国的大西北,那里的农民生活依旧相当贫困,生活水平依旧相当低下。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这种状况一定会转好的,我们应该给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充足的时间来处理这些矛盾“共同富裕”绝对不是一句唬人的鬼话,它迟早会实现!
虽然目前国内暴露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有困难就有希望,有挫折就有动力。没有任何问题的国家是很可怕的,是要灭国亡种的!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许有人不会同意,但我固执的认为,我们的光明多于黑暗,正义多于邪恶。我相信,各民族安居乐业共享小康盛世的日子一定会到来!一定会的!
(三)
当然,家乡变化最明显的当属住房建设了。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房屋经历了三次变革,最先开始是青砖房,我出生时就住的是青砖房,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淋,青砖搭建的房屋长满毛茸茸的绿藃,粘滑难走、阴气逼人;后来是红砖瓦房,家乡人俗称“红线砖”红砖砌垒,黑瓦置顶,结实耐看,唯一不好的是,时间一长屋瓦风化残破,雨天易漏雨,所以需要经常加瓦修葺。分家之后,爸盖了当时很时髦的“五间红线砖”:一间堂屋(所谓的客厅),两间客房,一间厨房,一间杂房,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现如今已经是楼房了,钢筋水泥,装修一番,更加牢固美观。由于一层楼房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居住起来极不舒适,所以一般的家庭都会盖二层小楼。
城市里人忙着炒房,农村里的人则忙着建房。
家乡县城地处京九线要道,离大武汉不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信息优势。正因为如此,老家的孩子如果读书不行的话,很小就辍学外出打工,去繁华的都市闯荡。下闽建、入苏浙,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都有家乡人务工的身影,每年春节打工的人海将家乡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同其它大型车站一样,买票永远是个难题。记得今年春节去购买返程的车票,在售票厅里我注意到售票员一听到“深圳、广州”的字眼,马上截住话头粗声粗气对买票人如是说道“一年四季没有!五百年前就没有!”从中可见家乡外出务工人员之多!
见多识广的年轻一代骨子里融入了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习惯,思想更加开放,意识更加超前。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在他们在老家所建造的楼房之上。
在家乡的公路两侧,一字排开二层小楼,外面贴着五颜六色的瓷砖,煞为壮观。楼房内或贴地面砖或打水磨,墙壁刮塑得洁白、平整,个性化的窗帘与楼梯扶手相得益彰,电视一律是彩电,部分家庭还买了挂在墙上的液晶电视,有线、网络也跟着引进,卫生间里都会安装太阳能、浴霸,房间里的电灯一律是电棍,部分家庭还安装了能幻化出五彩光线的彩灯。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建一个小院子,院中种一些桂花或者橘子树,每到秋天,桂花飘香,传遍千里,将整个村庄浸染在一片浓香之中。
就像本山大叔在小品中说的那样:现在农民与过去不一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的农民不缺钱。这从房屋中可见一二,因为农村的第三代房子已经与城市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四)
我家并没有像村里其它家庭那样迅速加入第三次房革的潮流,因为我没有像其它兄弟姐妹那样很小就去打工,20余年的求学之路耗费了不少家里的钱,在村里家家急着建新房的时候,爸妈不为外界诱惑所左右,一切以我的学业为重,一直为我的学费而操劳。
也许受到打工之风的影响,村里同龄人很多对读书不是太感兴趣,一方面考学难,高考一直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顺利通过独木桥的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学费难,在农村培养一名大学生委实不易(好在国家意识到农村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助奖学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大大减缓了农村孩子读书的经济负担)。因而不少人初中、高中尚未读完就去打工挣钱,一则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减少父母的负担,二则也可以早点进入社会历练,接受洗礼,提前体会出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难,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熟、成长。因此,在村里辍学打工非常普遍,每家基本上都一个孩子外出打工。如此一来,能够上大学的就理所当然的寥寥无几了,我大概就算这寥寥无几中的一个吧。
坦率的说,我的智力不是很好,绝对说不上在学习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我能够考入大学,没有辉煌、荣耀,有的只是曲折、艰辛:小考以一分之差与镇重点中学(镇中)失之交臂,上了一所镇普通中学;中考幸运的考上了市二中,虽然不是重点中学,但好歹也算普高中的翘楚,自觉算是不错了;高考几经波折,最终考上了本省一所二本院校,也算上天对自己的眷顾。因为三本学费实在太贵家里负担不起,而我所学的专业术属于艰苦行业,国家照顾,学费相对较低,称得上两全其美了。
从我念高中起,家里经济开始有些吃力。爸文革中错失高考,高中毕业后凭借其书法和文字的功底在村里当一名干部,一干就是十几年,那时村干部的工资少得可怜(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的村干部算是一个肥差),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白菊了。家乡的菊花很有名气,因其还赚取了一个雅名“菊花之乡”白菊清香扑鼻、洁白如雪,能够入药,酿制菊花精,用途广泛,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但菊花的生长环境很苛刻,对气候、温差、阳光、雨水的要求甚高,是故能够生产菊花的地方并不多,物以稀为贵,家乡就靠着菊花来发展经济。记得年小学、中学时,下半年的学费都是应允菊花落地后交清的。
高一时,一场提前到来的冬霜将田地里的菊花毁于一旦,那一年菊花产量剧减,不少家庭因此断掉了家里的经济支柱,我家也不例外。学费问题一直笼罩在爸妈的心头,连年都过得非常压抑。开学了,需要学费才能报名。高中不像小学、初中,可以跟学校里的老师说说好话、套套关系,请求通融通融,缓缴学费。高中则不能,见钱发书,学费交不齐就拿不到课本,即使赖在教室也没什么意思,对于欠交学费者学校先是通报,给予交钱期限,逾期不能交还学费者责令休学。这种做法实在不人道,但学校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交不齐学费学校的各项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局,不得已出此下策。
该借、可借、能借的钱都借了,但还未凑齐总数。任性的我不愿去报到,我不想因为欠交学费三番五次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训斥,更不愿被学校无情的赶出来。心力憔悴的爸在绝望中突然想到一个人,一个沾亲带故算是亲戚的远房表兄,他大学毕业后刚分到我所读学校校当化学老师,爸火急跑到他家向他父母要来他的电话,哀求他向学校领导说说好话,让我正常开学,迟一点交清学费。表兄也是农村出去的孩子,很能理解我家的苦衷,最终由他向校方担保,我得以顺利开学,直到年底才将剩余的学费还清。
也是从那时起,已过而立之年的爸才痛下决心辞掉村干部职务,去武汉建筑工地打工。此次事件给爸敲了一个警钟,他充分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为了保证我顺利念完高中,爸甩出了他的底牌——所购买的那块土地。
(五)
爸是这么设想的:首先尽最大的能力保证我上学的费用,他一年的工资加上家里所种菊花收入勉强可以做到这些。为了以防万一,突降有什么天灾人祸的,他留了一手后路。他向村民传递出了这样的风声:准备卖掉路边的那块土地。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建房之风已经刮起,村上的、山里的人开始陆续涌入路边建房。不少人想盖楼房苦于没有地方。爸此言一出,前来寻常问短意欲买土地者如潮涌,开价都过万,一万元在那时已足够应付我高中的学费了。
尽管买者不断,对那块土地一直虎视眈眈,但爸并没有立即答应。他在等待,等待我的高考后的去向。农民工的待遇逐渐好转,爸妈省吃俭用一年也能挣万余元,尝到甜头的爸后悔没有早点出去挣钱,用他的话说,将自己的人生精华埋葬在安逸的村部里。而我再也没有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苦恼过,却因为成绩的起伏不定而烦恼不已。
在高三的那段提心吊胆的备考日子里,根据数次模考的成绩自我推断,我总感觉考大学无太大望,上重点大学是妄想,上本科也心虚,即便能上我预感也就是个三本,三本我心里是很抵触的,根本不想上,但不上又能干什么?和别人一样出去打工?有些于心不忍,毕竟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年。那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复读了,但复读的痛苦与折磨也只有复读生才能体会得到,想到复读我就后怕。临近高考的我情绪波动特别大,经常无名火起,打电话也是冲着爸妈大声吼叫,粗言冷语相对,以至于每次打电话爸妈都是格外小心翼翼,不敢主动提及学习的事,怕触怒我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增加我的心理压力。
爸一直在武汉三镇打工。在武昌的不少高等学府盖过房子,耳濡目染武大、华科大等知名学府的学习气氛,切身体会到知识的重要价值。爸一直坚持要求我读下去,哪怕是三本。他说,读书就是一种投资,投资越多收益才可能越好,多念一点书没坏处。爸一直信奉先苦后甜的人生信念,他说,村里那些辍学打工的娃娃是先甜后苦,他们在一定时间里会挣一笔钱尝一些甜头,但以后可能会为没有知识而吃不少苦头。
爸甚至跟我说,读完三本再继续念研究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我反驳他,你哪有那么多钱供我读大学?爸信心十足的说道,我自由办法。
我知道,爸所谓的办法就是那一块100多平方的土地!
(六)
我很意外的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全家很高兴,我永远忘不了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爸妈那苍老的脸上难以言表的自豪与兴... -->>
(一)
国庆节刚好赶上小队轮休,我跨越三省几经周转、忍受着历时两天的长途跋涉之苦,回了千里之外的老家一趟,家里自正月初六开始动工修建、费时半年的新房终于尘埃落定,建设完成。看到漂亮而整洁的二层小楼屹立在路边,我心中充斥着一股自豪与满足之情,还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与欣慰,总算了却了自己内心深处一个由来已久的愿望!
说起这房子来,还有一段部位外人所知晓的辛酸往事。提及往事,自然不能不提新房底下那一块几经波折、风云变幻的土地。
(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土地所有权进行了调整,政府土管部门公开出售路边的田地,农民可以购买土地自用。购买土地除了需要交纳一笔土地费外,还需要卖主拿出自己等面积的田地作为补偿,这项政策也称“以田换田”
当时爸很有眼光,乘着国家的大好政策,果断地从拮据的收入中拿出2000余元在路边购买了一块百余平方的农田。当时村里的很多人对爸的买田举动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充足的田地,种粮食作物已经绰绰有余,花一笔在当时不菲的冤枉钱买一块土壤并不肥沃的瘠田,用农村的话说就是:脑袋被驴踢了!
但爸并未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坚持自己的决定。他非常乐观的说,可以预见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深入开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推进,农村必然会有一次巨大的变革,到时很多家庭必然会修盖新楼房,而土地届时一定会很走俏。目前尚未有太多价值的田地,有朝一日很有可能一夜之间成为香馍馍。
爸对那块尚无用武之地的稻田做了一番设想。所买之土地靠近路边,交通便利,将其作为建房之地最合适不过,且一定会有升值的空间。将来家里经济过得去,他就准备随大势自己盖新房;如果经济缓不过来(他预计我念书会花费一笔钱财)就卖了,做为我读书的费用。可以说,爸是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最终的不争事实证实了爸的预料是完全正确的,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砖瓦房都变成了楼房。不久前,爸还饶有兴趣地提及当初买田之举动,得意不已。但同时还有一丝后悔——后悔当时没有多买一块如今相当值钱的瘠田,不过爸又自我安慰,当时的确没有经济能力买更多的土地,毕竟两三千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一系列惠农、富农、优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已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每次春节回家总能感受出家乡的新气象:“村村通”公路建设极大的改善了乡村的交通运输能力,摩托车已经全面取代自行车成为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家电下乡使得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太阳能这些城市里的电器落入千家万户,进入寻常百姓家;乡村超市、卫生所、公交车、图书室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可以这么说,城市里有的东西,农村基本上都具备了,或者说,农村已经深深烙上了城市化的印记。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强大的政府、伟大的党。目前来说,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全国像家乡一样迅速发展的村镇并不是太多(当然也有部分地区农村村镇的建设的比家乡好十倍),至少我知道在祖国的大西北,那里的农民生活依旧相当贫困,生活水平依旧相当低下。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这种状况一定会转好的,我们应该给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充足的时间来处理这些矛盾“共同富裕”绝对不是一句唬人的鬼话,它迟早会实现!
虽然目前国内暴露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有困难就有希望,有挫折就有动力。没有任何问题的国家是很可怕的,是要灭国亡种的!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许有人不会同意,但我固执的认为,我们的光明多于黑暗,正义多于邪恶。我相信,各民族安居乐业共享小康盛世的日子一定会到来!一定会的!
(三)
当然,家乡变化最明显的当属住房建设了。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房屋经历了三次变革,最先开始是青砖房,我出生时就住的是青砖房,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淋,青砖搭建的房屋长满毛茸茸的绿藃,粘滑难走、阴气逼人;后来是红砖瓦房,家乡人俗称“红线砖”红砖砌垒,黑瓦置顶,结实耐看,唯一不好的是,时间一长屋瓦风化残破,雨天易漏雨,所以需要经常加瓦修葺。分家之后,爸盖了当时很时髦的“五间红线砖”:一间堂屋(所谓的客厅),两间客房,一间厨房,一间杂房,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现如今已经是楼房了,钢筋水泥,装修一番,更加牢固美观。由于一层楼房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居住起来极不舒适,所以一般的家庭都会盖二层小楼。
城市里人忙着炒房,农村里的人则忙着建房。
家乡县城地处京九线要道,离大武汉不远,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信息优势。正因为如此,老家的孩子如果读书不行的话,很小就辍学外出打工,去繁华的都市闯荡。下闽建、入苏浙,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都有家乡人务工的身影,每年春节打工的人海将家乡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同其它大型车站一样,买票永远是个难题。记得今年春节去购买返程的车票,在售票厅里我注意到售票员一听到“深圳、广州”的字眼,马上截住话头粗声粗气对买票人如是说道“一年四季没有!五百年前就没有!”从中可见家乡外出务工人员之多!
见多识广的年轻一代骨子里融入了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习惯,思想更加开放,意识更加超前。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在他们在老家所建造的楼房之上。
在家乡的公路两侧,一字排开二层小楼,外面贴着五颜六色的瓷砖,煞为壮观。楼房内或贴地面砖或打水磨,墙壁刮塑得洁白、平整,个性化的窗帘与楼梯扶手相得益彰,电视一律是彩电,部分家庭还买了挂在墙上的液晶电视,有线、网络也跟着引进,卫生间里都会安装太阳能、浴霸,房间里的电灯一律是电棍,部分家庭还安装了能幻化出五彩光线的彩灯。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建一个小院子,院中种一些桂花或者橘子树,每到秋天,桂花飘香,传遍千里,将整个村庄浸染在一片浓香之中。
就像本山大叔在小品中说的那样:现在农民与过去不一样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的农民不缺钱。这从房屋中可见一二,因为农村的第三代房子已经与城市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四)
我家并没有像村里其它家庭那样迅速加入第三次房革的潮流,因为我没有像其它兄弟姐妹那样很小就去打工,20余年的求学之路耗费了不少家里的钱,在村里家家急着建新房的时候,爸妈不为外界诱惑所左右,一切以我的学业为重,一直为我的学费而操劳。
也许受到打工之风的影响,村里同龄人很多对读书不是太感兴趣,一方面考学难,高考一直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顺利通过独木桥的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学费难,在农村培养一名大学生委实不易(好在国家意识到农村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助奖学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大大减缓了农村孩子读书的经济负担)。因而不少人初中、高中尚未读完就去打工挣钱,一则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减少父母的负担,二则也可以早点进入社会历练,接受洗礼,提前体会出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难,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熟、成长。因此,在村里辍学打工非常普遍,每家基本上都一个孩子外出打工。如此一来,能够上大学的就理所当然的寥寥无几了,我大概就算这寥寥无几中的一个吧。
坦率的说,我的智力不是很好,绝对说不上在学习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我能够考入大学,没有辉煌、荣耀,有的只是曲折、艰辛:小考以一分之差与镇重点中学(镇中)失之交臂,上了一所镇普通中学;中考幸运的考上了市二中,虽然不是重点中学,但好歹也算普高中的翘楚,自觉算是不错了;高考几经波折,最终考上了本省一所二本院校,也算上天对自己的眷顾。因为三本学费实在太贵家里负担不起,而我所学的专业术属于艰苦行业,国家照顾,学费相对较低,称得上两全其美了。
从我念高中起,家里经济开始有些吃力。爸文革中错失高考,高中毕业后凭借其书法和文字的功底在村里当一名干部,一干就是十几年,那时村干部的工资少得可怜(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的村干部算是一个肥差),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白菊了。家乡的菊花很有名气,因其还赚取了一个雅名“菊花之乡”白菊清香扑鼻、洁白如雪,能够入药,酿制菊花精,用途广泛,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但菊花的生长环境很苛刻,对气候、温差、阳光、雨水的要求甚高,是故能够生产菊花的地方并不多,物以稀为贵,家乡就靠着菊花来发展经济。记得年小学、中学时,下半年的学费都是应允菊花落地后交清的。
高一时,一场提前到来的冬霜将田地里的菊花毁于一旦,那一年菊花产量剧减,不少家庭因此断掉了家里的经济支柱,我家也不例外。学费问题一直笼罩在爸妈的心头,连年都过得非常压抑。开学了,需要学费才能报名。高中不像小学、初中,可以跟学校里的老师说说好话、套套关系,请求通融通融,缓缴学费。高中则不能,见钱发书,学费交不齐就拿不到课本,即使赖在教室也没什么意思,对于欠交学费者学校先是通报,给予交钱期限,逾期不能交还学费者责令休学。这种做法实在不人道,但学校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交不齐学费学校的各项教学无法正常开展,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局,不得已出此下策。
该借、可借、能借的钱都借了,但还未凑齐总数。任性的我不愿去报到,我不想因为欠交学费三番五次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训斥,更不愿被学校无情的赶出来。心力憔悴的爸在绝望中突然想到一个人,一个沾亲带故算是亲戚的远房表兄,他大学毕业后刚分到我所读学校校当化学老师,爸火急跑到他家向他父母要来他的电话,哀求他向学校领导说说好话,让我正常开学,迟一点交清学费。表兄也是农村出去的孩子,很能理解我家的苦衷,最终由他向校方担保,我得以顺利开学,直到年底才将剩余的学费还清。
也是从那时起,已过而立之年的爸才痛下决心辞掉村干部职务,去武汉建筑工地打工。此次事件给爸敲了一个警钟,他充分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为了保证我顺利念完高中,爸甩出了他的底牌——所购买的那块土地。
(五)
爸是这么设想的:首先尽最大的能力保证我上学的费用,他一年的工资加上家里所种菊花收入勉强可以做到这些。为了以防万一,突降有什么天灾人祸的,他留了一手后路。他向村民传递出了这样的风声:准备卖掉路边的那块土地。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建房之风已经刮起,村上的、山里的人开始陆续涌入路边建房。不少人想盖楼房苦于没有地方。爸此言一出,前来寻常问短意欲买土地者如潮涌,开价都过万,一万元在那时已足够应付我高中的学费了。
尽管买者不断,对那块土地一直虎视眈眈,但爸并没有立即答应。他在等待,等待我的高考后的去向。农民工的待遇逐渐好转,爸妈省吃俭用一年也能挣万余元,尝到甜头的爸后悔没有早点出去挣钱,用他的话说,将自己的人生精华埋葬在安逸的村部里。而我再也没有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苦恼过,却因为成绩的起伏不定而烦恼不已。
在高三的那段提心吊胆的备考日子里,根据数次模考的成绩自我推断,我总感觉考大学无太大望,上重点大学是妄想,上本科也心虚,即便能上我预感也就是个三本,三本我心里是很抵触的,根本不想上,但不上又能干什么?和别人一样出去打工?有些于心不忍,毕竟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年。那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复读了,但复读的痛苦与折磨也只有复读生才能体会得到,想到复读我就后怕。临近高考的我情绪波动特别大,经常无名火起,打电话也是冲着爸妈大声吼叫,粗言冷语相对,以至于每次打电话爸妈都是格外小心翼翼,不敢主动提及学习的事,怕触怒我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增加我的心理压力。
爸一直在武汉三镇打工。在武昌的不少高等学府盖过房子,耳濡目染武大、华科大等知名学府的学习气氛,切身体会到知识的重要价值。爸一直坚持要求我读下去,哪怕是三本。他说,读书就是一种投资,投资越多收益才可能越好,多念一点书没坏处。爸一直信奉先苦后甜的人生信念,他说,村里那些辍学打工的娃娃是先甜后苦,他们在一定时间里会挣一笔钱尝一些甜头,但以后可能会为没有知识而吃不少苦头。
爸甚至跟我说,读完三本再继续念研究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我反驳他,你哪有那么多钱供我读大学?爸信心十足的说道,我自由办法。
我知道,爸所谓的办法就是那一块100多平方的土地!
(六)
我很意外的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全家很高兴,我永远忘不了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爸妈那苍老的脸上难以言表的自豪与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