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和你的板凳 (1/2)
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暗香盈袖.舂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发展了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叫诡辩术。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在北京又发现了一例非典病例的春季,我也再一次想起这个很典型的个例。
公孙龙子白马论中写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据说故事的背景也很耐人寻味。据说这位老兄出于某种不得而知的原因,要出关半点私事。我们姑且想象一下当时没有马骑的话,他的身子骨受不了或是身份脸面会无光。但是法令规定不允许带马出关。这难不倒聪明人,如果证明了“白马非马”岂不是可以名正言的潇洒而去。事实证明他不仅顺利出关,还一炮走红,成了一方“辨霸”在现在这个充满“面霸”、“波霸”及“车匪路霸”的年代,重提“辨霸”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在当时红透半边天,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反对其学说,却无人能辨倒他。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公孙龙不会对任何人说“倒”究其本质,大约跟他的饭碗有关罢。后来孔子的后裔孔穿接受了别人的教唆,假意要拜公孙龙为师,但是条件是要“龙哥”先摒弃“白马非马”说。这孔穿倒也实在得吓人,这点上倒是和孔子一脉相承。可惜这场辩论以“辨霸”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从而奠定了“龙哥”在哲学界的不可撼动的地位。
据说场面是这样的,当傻小子孔穿来有条件的拜师时,就被公孙龙一眼看穿。且看原文剧本。公孙龙子迹府:“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说,你要我放弃我成名的学说,我又拿什么教你呢?话外音:你是名人之后,我是一卑微的辨客,现在你要我砸了自己的饭碗,你未免太酷了吧你。然后话锋一转说,你如果诚心拜我为师,就一定认为你的智慧和学识需要我的点拔罢,而且一定是认为我值得做你的老师。可是你却要你的老师先接受你的条件,你既然可以要求你的老师做你的学生,何苦又要做你老师的学生呢?这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对了,你提到白马非马,你的祖先仲尼也赞同哩。我听说楚王有次打猎时,遗失了弓,左右人等请求去寻回来,楚王大度地捻着胡须笑了,说道:“不必了。本王是楚王,在楚国丢了弓,大约会是楚国的百姓寻了去,连国家都是本王的,本王的百姓在本王的国土上拾到了本王的弓,何必去找呢?总没有白白便宜外邦人嘛。孔子听到说:“楚王是个仁义的人,但还是仁义没有做到家啊。要我说,人丢了弓,就一定是人拣了去,何必加上楚!”照这样看,孔子把楚人和人也是分开来看,以显示他是个大圣人,他的仁己经超越了国的界限了。可见孔子是绝对赞成楚人非人呢。我的白马和马是两个概念,如同孔子的楚人和人是两个概念,你赞成孔子却反对我,这难道不荒谬吗?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先生一定在修习儒术,却不知道孔子也赞同的东西,现在跑到我这里来,说拜我为师,又让我先放弃我能够教你的“白马非马”你这样的做法,就是一百个公孙龙也绝对教不起啊。
其实这样犀利的辨术,一百个孔穿也承受不起。当时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公孙龙可以穷人之口,却无法服人之心。后来邹子路过赵国时,平原君请他就“白马非马”发表看法。他说“不可”
辩论有两种,一种“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杼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一种“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绕纷乱,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也。”齐使邹衍对公孙龙的辨术显然是第二种看法。邹子的人生境界显然比公孙龙高远的多。所以我宁愿认为他甚至不屑于对“白马非马”的命题加以直接的评论,所...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发展了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叫诡辩术。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在北京又发现了一例非典病例的春季,我也再一次想起这个很典型的个例。
公孙龙子白马论中写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据说故事的背景也很耐人寻味。据说这位老兄出于某种不得而知的原因,要出关半点私事。我们姑且想象一下当时没有马骑的话,他的身子骨受不了或是身份脸面会无光。但是法令规定不允许带马出关。这难不倒聪明人,如果证明了“白马非马”岂不是可以名正言的潇洒而去。事实证明他不仅顺利出关,还一炮走红,成了一方“辨霸”在现在这个充满“面霸”、“波霸”及“车匪路霸”的年代,重提“辨霸”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在当时红透半边天,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反对其学说,却无人能辨倒他。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公孙龙不会对任何人说“倒”究其本质,大约跟他的饭碗有关罢。后来孔子的后裔孔穿接受了别人的教唆,假意要拜公孙龙为师,但是条件是要“龙哥”先摒弃“白马非马”说。这孔穿倒也实在得吓人,这点上倒是和孔子一脉相承。可惜这场辩论以“辨霸”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从而奠定了“龙哥”在哲学界的不可撼动的地位。
据说场面是这样的,当傻小子孔穿来有条件的拜师时,就被公孙龙一眼看穿。且看原文剧本。公孙龙子迹府:“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于所谓人,而非龙异白马于所谓马,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说,你要我放弃我成名的学说,我又拿什么教你呢?话外音:你是名人之后,我是一卑微的辨客,现在你要我砸了自己的饭碗,你未免太酷了吧你。然后话锋一转说,你如果诚心拜我为师,就一定认为你的智慧和学识需要我的点拔罢,而且一定是认为我值得做你的老师。可是你却要你的老师先接受你的条件,你既然可以要求你的老师做你的学生,何苦又要做你老师的学生呢?这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对了,你提到白马非马,你的祖先仲尼也赞同哩。我听说楚王有次打猎时,遗失了弓,左右人等请求去寻回来,楚王大度地捻着胡须笑了,说道:“不必了。本王是楚王,在楚国丢了弓,大约会是楚国的百姓寻了去,连国家都是本王的,本王的百姓在本王的国土上拾到了本王的弓,何必去找呢?总没有白白便宜外邦人嘛。孔子听到说:“楚王是个仁义的人,但还是仁义没有做到家啊。要我说,人丢了弓,就一定是人拣了去,何必加上楚!”照这样看,孔子把楚人和人也是分开来看,以显示他是个大圣人,他的仁己经超越了国的界限了。可见孔子是绝对赞成楚人非人呢。我的白马和马是两个概念,如同孔子的楚人和人是两个概念,你赞成孔子却反对我,这难道不荒谬吗?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先生一定在修习儒术,却不知道孔子也赞同的东西,现在跑到我这里来,说拜我为师,又让我先放弃我能够教你的“白马非马”你这样的做法,就是一百个公孙龙也绝对教不起啊。
其实这样犀利的辨术,一百个孔穿也承受不起。当时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公孙龙可以穷人之口,却无法服人之心。后来邹子路过赵国时,平原君请他就“白马非马”发表看法。他说“不可”
辩论有两种,一种“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杼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一种“烦文以相假,饰词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声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绕纷乱,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也。”齐使邹衍对公孙龙的辨术显然是第二种看法。邹子的人生境界显然比公孙龙高远的多。所以我宁愿认为他甚至不屑于对“白马非马”的命题加以直接的评论,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