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庶长子(作者:朗朗明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没曾想,宋家买通了李氏身边的婆子,不断的鼓动李氏报仇。李氏心胸狭窄,性子暴躁,被身边的婆子一鼓动,就动了心思。微臣刚刚查到宋家在府里安排了人,就听闻李氏已经入宫,微臣不敢耽搁,立马抓了那些探子审问。之后,却得知,那些婆子竟然撺掇李氏去拼命。微臣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立马进宫准备告知陛下,没想到还是迟了一步。”北威侯说的痛心疾首,一脸后悔。
皇帝听了北威侯的话开口道:“即使如此,爱卿又怎么证明是宋家指使了李氏行刺杀之事?”
皇帝明显是听进了北威侯的话,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有这样的把柄,一举把崔太后降服甚至灭掉也不是不可能的。皇帝对崔太后积怨已深,郑后的死,更是直直的刺在了皇帝心中。让他极度没有安全感,对着崔太后防备更深。
北威侯却是苦笑的摇摇头道:“微臣也没有证据,但微臣知晓崔太后和宋家一直不喜陛下为二皇子殿下的赐婚。且崔太后和宋家能有胆子嫁祸二皇子,那行刺之事也未尝不可。不然,在太后宫中,宫女如云,护卫众多,那么多人都没事,为何就是皇后救驾身亡?微臣刚刚询问过国公爷,得知李氏曾挟持了端瑞长公主。李氏一介女子何德何能能劫持到了公主,而公主又能在李氏手里不伤分毫。这分明就是一场预谋,端瑞长公主肯定是和李氏有什么约定,李氏怕是以为二皇子和皇后是杀子凶手,被人一鼓动,和太后里应外合,使了一场苦肉计。既除了皇后,又脱了嫌疑。毕竟,众人以为李氏要刺杀的是太后,又哪里会想到这本就是太后的一场阴谋?微臣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太后指使李氏刺杀的皇后,可却能证明是太后杀了微臣嫡子陷害二皇子,以此来恕微臣的罪孽。”
北威侯先时说的信誓旦旦,皇帝心中半信半疑,到后面北威侯说手里没证据,却分析出崔太后的杀人动机和原因,却让皇帝信了大半。崔太后是何等的厉害,既然要除去皇后,那么就凭一个北威侯怕是还拿不到崔太后的证据。
不过,皇帝细细思量北威侯的话,越说越觉得有道理。崔太后对于他给宋玉赐婚的抗拒是整个皇宫都能看得出来的,而且,不惜杀害朝廷重臣之子来陷害自己的次子。再者,这些年,皇帝有意捧着郑后打压崔太后,崔太后早就恨郑后入骨,若是除了郑后,二皇儿要守孝三年,和宋玉的婚事就充满了变数。而后宫之中,也就没有能与崔太后相抗衡之人,也砍了皇帝的左膀右臂。二皇子要守孝,朝廷上的势力也要大幅度的变动,皇帝为了平衡朝政,自然要权利打压其他的成年皇子。而等皇帝把其他成年皇子打压下去,自己也定是势力大减了。
到时候,崔太后再扶持起其他小皇子,以后再立个和她一条心的皇后,那皇宫之中,又有谁可以和她抗衡。皇帝越想越觉得心惊,如此手段还真像崔太后的所为,一举数得。皇帝心里清楚,他和崔太后不过是面子情,这几年他对着崔太后很是打压,甚至时刻想着除了崔太后,不再被这老货辖制。那崔太后呢?她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的想法?不过,自己是皇帝,护卫众多,所以,这才从皇后那儿下手。
毕竟,郑家是他一直扶持的势力,郑后没了,郑家的势力就会大不如前。而后宫之中,还真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妃子宫嫔了。且就如北威侯分析的那般,行刺是打着行刺崔太后的名义去的,谁又会怀疑到是崔太后使的苦肉计呢?
想到毫发无损的端瑞和宋玉,再想到太医曾说过,郑后的伤口是插了两次形成的。若是李氏真杀错了人,那瞧见错了人,第一反应不该是拔出金簪,向着崔太后刺去吗?怎么还会再刺深一些,怕是正如北威侯所言这分明是有预谋的。
原先以为崔太后为保命把郑后推出去挡着,这下皇帝却认为崔太后这是有意为之。郑后以为太后救驾名义而亡,即使是皇帝也不好说什么。
想到崔太后敢对郑后下手毫无顾忌,那以后是不是也敢对着他下手。再一想,当年崔太后能亲眼看着先皇后去死也能不动声色,更何况他这个没任何关系的庶子了。
这一刻,为郑后报仇的心皇帝倒是很淡漠,但除去崔太后的心却是越发的坚定了。这样的危险品放在身边,不知道那一天就会被算计了没命。皇帝决定,即使是付出代价,也要除去这个悬在喉咙上的利剑。
于是,皇帝看着北威侯也不是那么碍眼了。
郑后去世,三品以上诰命夫人纷纷要进宫哭灵。崔太后也知道此前用郑后推着去挡刀子实在是不光彩,为了保住颜面,只有大肆渲染皇后的仁义孝顺,舍己为人,把自己的丑行给掩盖过去。
二皇子恨崔太后恨的牙痒痒,但却无能为力。只能一天到晚冷着个脸,不过,他这样,倒是在大臣那儿得了个孝顺的美名。而郑国公也抽时间把北威侯的话给二皇子说了。二皇子听后,对着崔太后和宋家那是恨不得饮其血吃其肉才好。
崔太后每次见了二皇子的眼神都有些顶不住,之后干脆称自己受了惊吓,要休养,避开了二皇子和郑家人。而这个时候,原本大伙以为要被抄家灭族的北威侯顾英却大殿之上,上折子状告崔太后杀害北威侯嫡子嫁祸二皇子,挑唆其妻为子报仇,以致犯下大错。
此折子一出,朝廷上就炸开了锅。有些大臣认为,顾英这个时候上折子攀咬崔太后,是无中生有,想以此减轻罪责。当然,这一部分是和崔太后交好或本就是崔太后的亲信。一部分认为顾英敢这个时候上折子状告太后,那一定是有备而来。且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身正不怕影儿斜,有些事情查一查自然就清楚了。这一部分的人,不用说都是皇帝和郑家的亲信。不过,据纪安所知,里面还混杂了一下崔玄联系的大臣。
而其他剩下的大臣都三缄其口,不发表任何意见。朝廷上大臣们争的面红耳赤,不让半分。皇帝干脆把这事派了宗室皇亲,郑家和都察院三方监督,而由大理石会审。
北威侯早就被那些婆子和下人拘了起来,还请了太医为自己嫡子验尸。这些婆子有些是宫里的嬷嬷放出来被请回来做教养嬷嬷的,有的却是被钱收买的。而那些下人要么是被收买要么是探子要么就是被人威胁。这么一大串人,让主审的官员对北威侯府对下人的管理不可置否。
北威侯脸上也无光,他现在虽然还挂着爵位,但众人都明白,他这次能保住命已是大幸,爵位和家产怕是保不住了。北威侯这个时候脑子清楚的很,早就被家里的所有财产都送到了郑家,希望他们能帮着美言几句,也表明自己从没有不臣之心。虽然北威侯清楚做这些大部分都是无用功,但不做却是绝对要死的节奏。
对于府上的奴才这么胆大包天,胆敢勾结外人陷害主子,北威侯更是怒火中烧。这其实也很简单,北威侯府虽然是世家,但老夫人是个不管是,府里家生子盘根错节,关系复杂。
早年北威侯风流成性,丫头通房几乎都是家生子。府里的奴才自然个个眼高于顶,对于没生儿子的李氏又能有多少恭敬。府里的姨娘奴才的斗争从来都没消停过,不然,也不能只有一个顾詹能站得住。等李氏生了儿子,对着这群姨娘奴才那是一百个不放心,找到机会就发卖。也许是吃了家生子奴才的亏,李氏在自己儿子身边放的大部分都是从外面买回来由她的心腹调、教的下人。当然,为了教养她儿子的规矩礼仪。她又特意的请了从宫里出来的四个嬷嬷进府,平时十分的信任敬重她们。
nbsp; :“没曾想,宋家买通了李氏身边的婆子,不断的鼓动李氏报仇。李氏心胸狭窄,性子暴躁,被身边的婆子一鼓动,就动了心思。微臣刚刚查到宋家在府里安排了人,就听闻李氏已经入宫,微臣不敢耽搁,立马抓了那些探子审问。之后,却得知,那些婆子竟然撺掇李氏去拼命。微臣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立马进宫准备告知陛下,没想到还是迟了一步。”北威侯说的痛心疾首,一脸后悔。
皇帝听了北威侯的话开口道:“即使如此,爱卿又怎么证明是宋家指使了李氏行刺杀之事?”
皇帝明显是听进了北威侯的话,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有这样的把柄,一举把崔太后降服甚至灭掉也不是不可能的。皇帝对崔太后积怨已深,郑后的死,更是直直的刺在了皇帝心中。让他极度没有安全感,对着崔太后防备更深。
北威侯却是苦笑的摇摇头道:“微臣也没有证据,但微臣知晓崔太后和宋家一直不喜陛下为二皇子殿下的赐婚。且崔太后和宋家能有胆子嫁祸二皇子,那行刺之事也未尝不可。不然,在太后宫中,宫女如云,护卫众多,那么多人都没事,为何就是皇后救驾身亡?微臣刚刚询问过国公爷,得知李氏曾挟持了端瑞长公主。李氏一介女子何德何能能劫持到了公主,而公主又能在李氏手里不伤分毫。这分明就是一场预谋,端瑞长公主肯定是和李氏有什么约定,李氏怕是以为二皇子和皇后是杀子凶手,被人一鼓动,和太后里应外合,使了一场苦肉计。既除了皇后,又脱了嫌疑。毕竟,众人以为李氏要刺杀的是太后,又哪里会想到这本就是太后的一场阴谋?微臣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太后指使李氏刺杀的皇后,可却能证明是太后杀了微臣嫡子陷害二皇子,以此来恕微臣的罪孽。”
北威侯先时说的信誓旦旦,皇帝心中半信半疑,到后面北威侯说手里没证据,却分析出崔太后的杀人动机和原因,却让皇帝信了大半。崔太后是何等的厉害,既然要除去皇后,那么就凭一个北威侯怕是还拿不到崔太后的证据。
不过,皇帝细细思量北威侯的话,越说越觉得有道理。崔太后对于他给宋玉赐婚的抗拒是整个皇宫都能看得出来的,而且,不惜杀害朝廷重臣之子来陷害自己的次子。再者,这些年,皇帝有意捧着郑后打压崔太后,崔太后早就恨郑后入骨,若是除了郑后,二皇儿要守孝三年,和宋玉的婚事就充满了变数。而后宫之中,也就没有能与崔太后相抗衡之人,也砍了皇帝的左膀右臂。二皇子要守孝,朝廷上的势力也要大幅度的变动,皇帝为了平衡朝政,自然要权利打压其他的成年皇子。而等皇帝把其他成年皇子打压下去,自己也定是势力大减了。
到时候,崔太后再扶持起其他小皇子,以后再立个和她一条心的皇后,那皇宫之中,又有谁可以和她抗衡。皇帝越想越觉得心惊,如此手段还真像崔太后的所为,一举数得。皇帝心里清楚,他和崔太后不过是面子情,这几年他对着崔太后很是打压,甚至时刻想着除了崔太后,不再被这老货辖制。那崔太后呢?她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的想法?不过,自己是皇帝,护卫众多,所以,这才从皇后那儿下手。
毕竟,郑家是他一直扶持的势力,郑后没了,郑家的势力就会大不如前。而后宫之中,还真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妃子宫嫔了。且就如北威侯分析的那般,行刺是打着行刺崔太后的名义去的,谁又会怀疑到是崔太后使的苦肉计呢?
想到毫发无损的端瑞和宋玉,再想到太医曾说过,郑后的伤口是插了两次形成的。若是李氏真杀错了人,那瞧见错了人,第一反应不该是拔出金簪,向着崔太后刺去吗?怎么还会再刺深一些,怕是正如北威侯所言这分明是有预谋的。
原先以为崔太后为保命把郑后推出去挡着,这下皇帝却认为崔太后这是有意为之。郑后以为太后救驾名义而亡,即使是皇帝也不好说什么。
想到崔太后敢对郑后下手毫无顾忌,那以后是不是也敢对着他下手。再一想,当年崔太后能亲眼看着先皇后去死也能不动声色,更何况他这个没任何关系的庶子了。
这一刻,为郑后报仇的心皇帝倒是很淡漠,但除去崔太后的心却是越发的坚定了。这样的危险品放在身边,不知道那一天就会被算计了没命。皇帝决定,即使是付出代价,也要除去这个悬在喉咙上的利剑。
于是,皇帝看着北威侯也不是那么碍眼了。
郑后去世,三品以上诰命夫人纷纷要进宫哭灵。崔太后也知道此前用郑后推着去挡刀子实在是不光彩,为了保住颜面,只有大肆渲染皇后的仁义孝顺,舍己为人,把自己的丑行给掩盖过去。
二皇子恨崔太后恨的牙痒痒,但却无能为力。只能一天到晚冷着个脸,不过,他这样,倒是在大臣那儿得了个孝顺的美名。而郑国公也抽时间把北威侯的话给二皇子说了。二皇子听后,对着崔太后和宋家那是恨不得饮其血吃其肉才好。
崔太后每次见了二皇子的眼神都有些顶不住,之后干脆称自己受了惊吓,要休养,避开了二皇子和郑家人。而这个时候,原本大伙以为要被抄家灭族的北威侯顾英却大殿之上,上折子状告崔太后杀害北威侯嫡子嫁祸二皇子,挑唆其妻为子报仇,以致犯下大错。
此折子一出,朝廷上就炸开了锅。有些大臣认为,顾英这个时候上折子攀咬崔太后,是无中生有,想以此减轻罪责。当然,这一部分是和崔太后交好或本就是崔太后的亲信。一部分认为顾英敢这个时候上折子状告太后,那一定是有备而来。且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身正不怕影儿斜,有些事情查一查自然就清楚了。这一部分的人,不用说都是皇帝和郑家的亲信。不过,据纪安所知,里面还混杂了一下崔玄联系的大臣。
而其他剩下的大臣都三缄其口,不发表任何意见。朝廷上大臣们争的面红耳赤,不让半分。皇帝干脆把这事派了宗室皇亲,郑家和都察院三方监督,而由大理石会审。
北威侯早就被那些婆子和下人拘了起来,还请了太医为自己嫡子验尸。这些婆子有些是宫里的嬷嬷放出来被请回来做教养嬷嬷的,有的却是被钱收买的。而那些下人要么是被收买要么是探子要么就是被人威胁。这么一大串人,让主审的官员对北威侯府对下人的管理不可置否。
北威侯脸上也无光,他现在虽然还挂着爵位,但众人都明白,他这次能保住命已是大幸,爵位和家产怕是保不住了。北威侯这个时候脑子清楚的很,早就被家里的所有财产都送到了郑家,希望他们能帮着美言几句,也表明自己从没有不臣之心。虽然北威侯清楚做这些大部分都是无用功,但不做却是绝对要死的节奏。
对于府上的奴才这么胆大包天,胆敢勾结外人陷害主子,北威侯更是怒火中烧。这其实也很简单,北威侯府虽然是世家,但老夫人是个不管是,府里家生子盘根错节,关系复杂。
早年北威侯风流成性,丫头通房几乎都是家生子。府里的奴才自然个个眼高于顶,对于没生儿子的李氏又能有多少恭敬。府里的姨娘奴才的斗争从来都没消停过,不然,也不能只有一个顾詹能站得住。等李氏生了儿子,对着这群姨娘奴才那是一百个不放心,找到机会就发卖。也许是吃了家生子奴才的亏,李氏在自己儿子身边放的大部分都是从外面买回来由她的心腹调、教的下人。当然,为了教养她儿子的规矩礼仪。她又特意的请了从宫里出来的四个嬷嬷进府,平时十分的信任敬重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