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两千六百年后 (1/2)
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重生两千年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半夜,一间小房间里没有开灯,唯一的光源是一台散发着微弱光亮的电脑频幕,一个少年的轮廓坐在电脑椅上忽明忽暗。
伴随着机械键盘打字的噼里啪啦的声响,百度的搜索框上显现了两个字——赵括!
百度百科: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少年盯着电脑屏幕,拉着网页,看到四十万赵兵被坑杀时,整个手都在抖,继续往下拉,网页上有多人对赵括的评价。
大多数的观点都是赵括是一个白痴,一个上阵不满月,就带着四十万大军进入包围圈的白痴,然后是各种人的引经据典。
这是主流的观点,源自于史记中对赵括的盖棺定论,纸上谈兵!
少年没有继续搜索,反而是瘫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眼睛出神,思绪一下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长平之战,源自于秦对于上党的觊觎。上党是韩国的地方,韩国一向比较弱,强秦的逼迫,意在与让上党不战而降。但上党的郡守冯亭却感觉憋屈,反正打不过,与其降秦不如降赵,拉赵国下水,于是他把上党的十七座空城献给了赵王。
当时赵国朝堂为此争论不休,这个诱惑太大了,平阳君赵豹认为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是好兆头力劝赵王不能要;平原君赵胜却认为平常百万大军打一年都不一定能拿下一座城,这平白有十七座城为何不要?
赵王的意思肯定是想要的,正常的思维,不要白不要,整个七国之中,军事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只有赵国,所以赵王喜滋滋的接受了,谁也没想到这个由头引发了赵与秦的战略决战。
(史记的评价说赵王短视,但是上党险峻本就是战略要地,赵国本来就拥有北上党,如今南上党送上门来,如果让给强秦等于是给对手增加筹码,让自己当缩头乌龟。)
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兵数量上虽然不如秦国,但大多都是骑兵,质量占优,以前的多次较量两国平分秋色。
长平之战打响,首先上场的是名将廉颇,其中还有一个典故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两年都是在对峙,主帅是廉颇,打的也是有来有往,这就是后来人贬低赵括的原因?因为赵国后来换将了,两相一对比在赵括手里却是惨败,四十万精锐被坑杀,无疑显得赵括是个白痴。
少年盯着电脑屏幕惨笑,后人把战争想的太过简单了,愚昧的人总是多过看清的人。
想起那个暴脾气,动不动就骂人的廉颇将军,少年又有点恨不起来,因为后来最颓然的就是廉颇将军。
两国交战,战争可不止于明面上的,廉颇将军犯了一个战略失误,他想保存实力,也没有把这场战役当真,认为秦国打不下来,又是劳师远征,久攻不下就会离去,于是就在上党丹水附近地带屯兵和秦国对峙,只打小规模战役,于是这场战役打着打着就打成了消耗战。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消耗战就是经济战,在军事上赵国和秦国平分秋色,但是一打消耗战,赵国稳输,论综合国力,赵国差秦国远矣。
大军对峙,人吃马嚼,粮草要供应的上。虽然从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上,赵国离上党近,秦国离上党远,但是赵军运粮的粮道异常险峻,要跨过崎岖险峻的太行山脉,而秦国虽然离的远,但地形上却是一马平川,而且河道遍布,水运运粮不要太方便,而且几乎没有粮草损耗。
外交上,其他国都是乐于见两个军事强国互相搏杀,互相消耗,所以赵国几乎借不到粮。
对峙的两年,赵国几乎被拖垮,再拖下去,赵国就不战自溃了。赵国换将不是后世的史记记载的赵王中了什么反间计,而是逼不得已,赵国高层也不傻,谁不知道临阵换将是大忌。
但是廉颇将军固守的两年虽然军力上没什么损失,但是对峙到后期上党已经在秦国手里了,这场战役再固守已经没有意义了,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下来,谁上去呢?这是一个烂摊子,几乎没有将领愿意接,这是决战,打赢还好,输了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少年想着想着,眼睛就湿润了,犹记得当初抱负广大,他深爱着赵国,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立志成为一代名将,为赵国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好在天赋异禀,自小就过不不忘,思维敏捷,兵法韬略,几乎没有人能辩的过他。
自上党争夺战始,他就想去战场,却被父亲阻止,说他还太年轻,还需磨练,不要急于一时。而且赵家已经是世家大族,已经无法更进一步了,并且父亲一早就判断上党争夺战没那么好打。
后来战争急... -->>
半夜,一间小房间里没有开灯,唯一的光源是一台散发着微弱光亮的电脑频幕,一个少年的轮廓坐在电脑椅上忽明忽暗。
伴随着机械键盘打字的噼里啪啦的声响,百度的搜索框上显现了两个字——赵括!
百度百科: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少年盯着电脑屏幕,拉着网页,看到四十万赵兵被坑杀时,整个手都在抖,继续往下拉,网页上有多人对赵括的评价。
大多数的观点都是赵括是一个白痴,一个上阵不满月,就带着四十万大军进入包围圈的白痴,然后是各种人的引经据典。
这是主流的观点,源自于史记中对赵括的盖棺定论,纸上谈兵!
少年没有继续搜索,反而是瘫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眼睛出神,思绪一下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长平之战,源自于秦对于上党的觊觎。上党是韩国的地方,韩国一向比较弱,强秦的逼迫,意在与让上党不战而降。但上党的郡守冯亭却感觉憋屈,反正打不过,与其降秦不如降赵,拉赵国下水,于是他把上党的十七座空城献给了赵王。
当时赵国朝堂为此争论不休,这个诱惑太大了,平阳君赵豹认为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是好兆头力劝赵王不能要;平原君赵胜却认为平常百万大军打一年都不一定能拿下一座城,这平白有十七座城为何不要?
赵王的意思肯定是想要的,正常的思维,不要白不要,整个七国之中,军事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只有赵国,所以赵王喜滋滋的接受了,谁也没想到这个由头引发了赵与秦的战略决战。
(史记的评价说赵王短视,但是上党险峻本就是战略要地,赵国本来就拥有北上党,如今南上党送上门来,如果让给强秦等于是给对手增加筹码,让自己当缩头乌龟。)
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兵数量上虽然不如秦国,但大多都是骑兵,质量占优,以前的多次较量两国平分秋色。
长平之战打响,首先上场的是名将廉颇,其中还有一个典故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两年都是在对峙,主帅是廉颇,打的也是有来有往,这就是后来人贬低赵括的原因?因为赵国后来换将了,两相一对比在赵括手里却是惨败,四十万精锐被坑杀,无疑显得赵括是个白痴。
少年盯着电脑屏幕惨笑,后人把战争想的太过简单了,愚昧的人总是多过看清的人。
想起那个暴脾气,动不动就骂人的廉颇将军,少年又有点恨不起来,因为后来最颓然的就是廉颇将军。
两国交战,战争可不止于明面上的,廉颇将军犯了一个战略失误,他想保存实力,也没有把这场战役当真,认为秦国打不下来,又是劳师远征,久攻不下就会离去,于是就在上党丹水附近地带屯兵和秦国对峙,只打小规模战役,于是这场战役打着打着就打成了消耗战。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消耗战就是经济战,在军事上赵国和秦国平分秋色,但是一打消耗战,赵国稳输,论综合国力,赵国差秦国远矣。
大军对峙,人吃马嚼,粮草要供应的上。虽然从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上,赵国离上党近,秦国离上党远,但是赵军运粮的粮道异常险峻,要跨过崎岖险峻的太行山脉,而秦国虽然离的远,但地形上却是一马平川,而且河道遍布,水运运粮不要太方便,而且几乎没有粮草损耗。
外交上,其他国都是乐于见两个军事强国互相搏杀,互相消耗,所以赵国几乎借不到粮。
对峙的两年,赵国几乎被拖垮,再拖下去,赵国就不战自溃了。赵国换将不是后世的史记记载的赵王中了什么反间计,而是逼不得已,赵国高层也不傻,谁不知道临阵换将是大忌。
但是廉颇将军固守的两年虽然军力上没什么损失,但是对峙到后期上党已经在秦国手里了,这场战役再固守已经没有意义了,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下来,谁上去呢?这是一个烂摊子,几乎没有将领愿意接,这是决战,打赢还好,输了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少年想着想着,眼睛就湿润了,犹记得当初抱负广大,他深爱着赵国,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立志成为一代名将,为赵国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好在天赋异禀,自小就过不不忘,思维敏捷,兵法韬略,几乎没有人能辩的过他。
自上党争夺战始,他就想去战场,却被父亲阻止,说他还太年轻,还需磨练,不要急于一时。而且赵家已经是世家大族,已经无法更进一步了,并且父亲一早就判断上党争夺战没那么好打。
后来战争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