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中文网 www.zw95.net,播情浪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袭人原名花珍珠,原是贾母的丫鬟,因老成稳重,故予了宝玉。宝玉借秦太虚诗“花气袭人知昼暖”之句,易其名为袭人。沿雪芹取人名而有所隐喻的手法“袭人”二字暗喻她和宝玉的偷试云雨情并似有勾引宝玉的嫌疑,或又暗示她的告密事件和极深的城府,故可取谐音解为“细人”袭人在红楼梦中所费笔墨较多,几乎接近主角;雪芹对其刻画较丰满,人物个性立体感很强,亦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人对她的批评众说纷纭,也是红楼梦中争议比较大的人物之一。
对袭人的批评自古就有褒有贬,褒袭人者,喜其温柔体贴,对主子忠心不二,对下人宽厚温和,而且做事稳妥。袭人的这些优点深得贾母及王夫人等的喜欢和看重。有人说袭人是宝钗之副;确实,袭人有随分安和的一面,从人物对比上看,他比较接近宝钗,但宝钗有自己的人生信仰,而袭人基本上谈不上何信仰的问题,这点上她们又相差很远。也有贬袭人者,盖因其在晴雯之死和芳官被逐等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也是推波助澜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袭人是否藏奸,或是真老实,这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雪芹笔下的无数小事件犹如细小的波澜,它们汇集在一起,漫漫掀起巨浪,但风浪平息后又让人找不出浪起何处。至于说,袭人有告密之嫌疑,这在小文追溯晴雯之死中曾经讲过。其实,袭人的所谓告密是针对宝、黛诉肺腑的那件惊天之事,这在当今根本算不了什么,就象小儿过家家一样,但在当时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这无疑是犯罪,传扬出去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自由恋爱的男女,没经过媒妁之言,都算是败坏风俗,有伤风化,是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的。在封建时代的农村,对这样的偷情男女,是要被关进“猪笼”的,通常是在世人的唾骂声中被处死或沉入河底。宝、黛互诉肺腑之事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恰巧又被袭人撞见,倘若这件在当时见不得人的事情泄露出去,贾府的颜面和宝玉的名节丢尽不说,和宝玉相关的一干丫鬟人等都是粉身碎骨的死罪,尤其是袭人,她是宝玉的大丫鬟,对宝玉有看护之责,倘若宝玉因此毁了名节而毁坏了一生前程,袭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可想而知的。所以,当她听到宝玉发花痴而对黛玉诉衷肠的那番话时,惊疑万状,担心如真有不才的事情的话,那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情了。于是有了后来袭人向王夫人隐隐绰绰的一段所谓告密的对白。这段“告密”本是针对宝玉和黛玉的,说袭人别有用心,有意排挤黛玉,使其在同宝钗的争夺宝玉之战中失去王夫人的支持,这说法有点捕风捉影。袭人的“告密”应该没有这样的老谋深算,没有这样的别具用心,她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自保;倘若宝、黛真有不才之事发生,那袭人的这次“告密”也算是提前向王夫人示警,她事后的罪责也就小得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袭人的告密也有谄媚王夫人的用意,这可谓一石而二鸟,既为自己洗脱了可能的罪责,又获得了王夫人的进一步喜欢和信任。袭人之举动在当时的人看来,应是尽忠职守,她对宝玉有看护之责,对上又有及时报告出现情况的责任,她对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找得很准且做得几乎完美。细究起来,袭人的这次“告密”确实产生了预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王夫人确定了将来袭人作为宝玉第一姨太太的地位,并从自己的份内拿出了二两银子来给袭人。以她的出身,这已经是最高的人生目标和最好的结局了,从此袭人更加的细心起来。袭人的“告密”最后特别的提到了黛玉和宝钗,而宝钗的循规蹈矩是有目共睹的,剩下比较率性的黛玉就成了王夫人怀疑的对象。王夫人对黛玉寄身贾府本就不大接受,这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形就可以看出来,只是碍于贾母,王夫人还不敢表露出心迹来,但贾母不在场时,就难免对黛玉表现出比较冷淡的态度来。在黛玉初来贾府第一次去给王夫人请安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来,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是棉里藏针的,可以说她给了黛玉一点子软气受。这次再加上袭人的“告密”王夫人对黛玉更没什么好感。到了第七十四回书,诸多的矛盾纠集在一起,由绣春囊事件点然了导火索,所有的矛盾来了一次大爆发,而在这次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家庭内的钱权斗争充分暴露了出来,晴雯成了牺牲品。对这次事件寻波觅源,源在在宝、黛,袭人是推波助澜者。
从以上所讲来看,言袭人忠者,站在王夫人的位置和立场;言其奸者,站在同情晴雯、黛玉的立场。后人对袭人的批评褒贬不一,也是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而已。自古以来“红迷”们对袭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其实,对袭人的争论,也是人们审美眼光和价值观不同的争论。贬其奸者,清已有之,褒其忠者,今亦有之。道光年间涂赢说:“嗟乎!奸而不近人情者,此不难辩也,所难辩者近人情耳。袭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近人情者制人,人忘其制;似近人情者谗人,人忘其谗”今之人周思源说:“袭人为人比较宽厚,不大计较小事,不爱生气。在‘得饶人处且饶人’上很象平儿,明显地比晴雯强”此二说可以说代表了对袭人的褒和贬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言其忠或言其奸。但我觉得简单的言其忠奸,诉之褒贬,未免都只见其庐山之一角。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应看到袭人的艰难和自保的一面,看到她固有的“人性”之一面。她在贾府内的家庭斗争中处在一个比较敏感而接近战火的地带;本来她只是丫鬟身份,对王夫人和赵姨娘之间的明争暗斗是起不了关键作用也无关痛痒的,但是就因为她从贾母的身边调到了宝玉身旁,这就使得她不可能远离这场惊心动魄的家庭内部斗争,因为他们彼此斗争的最重要的砝码就是彼此的儿子宝玉和贾环。倘若宝玉或贾环中的谁在贾母和贾政心里站了上风,那其母以子贵,这场家庭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从后文赵姨娘买通马道婆来魇死宝玉就可看出来。宝玉的出类拔粹和贾环的猥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赵姨娘难以在贾政和贾母这两个对贾府有实质控制权的人物前翻身的主要原因。所以,宝玉是她们斗争的焦点和眼中钉,而袭人是看护宝玉的第一大丫鬟,她的尽忠职守否,对斗争的双方是十分的重要的,尤其是王夫人,有了袭人的尽忠职守,宝玉这张王牌就无忧,可以说,她在这场家庭内的明争暗斗就有了永久的优势。若从自身条件上看,王夫人年纪比较老,贾政对她已经没有了生理上的需求,心灵上的共鸣就更谈不上了,否则贾政养这么多的清客干嘛;而贾政在生理上的需要却可以在赵姨娘身上得到满足,因为赵姨娘比王夫人年青得多嘛,这是赵姨娘的优势。但只要宝玉这张王牌无忧,贾... -->>
袭人原名花珍珠,原是贾母的丫鬟,因老成稳重,故予了宝玉。宝玉借秦太虚诗“花气袭人知昼暖”之句,易其名为袭人。沿雪芹取人名而有所隐喻的手法“袭人”二字暗喻她和宝玉的偷试云雨情并似有勾引宝玉的嫌疑,或又暗示她的告密事件和极深的城府,故可取谐音解为“细人”袭人在红楼梦中所费笔墨较多,几乎接近主角;雪芹对其刻画较丰满,人物个性立体感很强,亦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后人对她的批评众说纷纭,也是红楼梦中争议比较大的人物之一。
对袭人的批评自古就有褒有贬,褒袭人者,喜其温柔体贴,对主子忠心不二,对下人宽厚温和,而且做事稳妥。袭人的这些优点深得贾母及王夫人等的喜欢和看重。有人说袭人是宝钗之副;确实,袭人有随分安和的一面,从人物对比上看,他比较接近宝钗,但宝钗有自己的人生信仰,而袭人基本上谈不上何信仰的问题,这点上她们又相差很远。也有贬袭人者,盖因其在晴雯之死和芳官被逐等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也是推波助澜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袭人是否藏奸,或是真老实,这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雪芹笔下的无数小事件犹如细小的波澜,它们汇集在一起,漫漫掀起巨浪,但风浪平息后又让人找不出浪起何处。至于说,袭人有告密之嫌疑,这在小文追溯晴雯之死中曾经讲过。其实,袭人的所谓告密是针对宝、黛诉肺腑的那件惊天之事,这在当今根本算不了什么,就象小儿过家家一样,但在当时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这无疑是犯罪,传扬出去会带来灭顶之灾;这种自由恋爱的男女,没经过媒妁之言,都算是败坏风俗,有伤风化,是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的。在封建时代的农村,对这样的偷情男女,是要被关进“猪笼”的,通常是在世人的唾骂声中被处死或沉入河底。宝、黛互诉肺腑之事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恰巧又被袭人撞见,倘若这件在当时见不得人的事情泄露出去,贾府的颜面和宝玉的名节丢尽不说,和宝玉相关的一干丫鬟人等都是粉身碎骨的死罪,尤其是袭人,她是宝玉的大丫鬟,对宝玉有看护之责,倘若宝玉因此毁了名节而毁坏了一生前程,袭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可想而知的。所以,当她听到宝玉发花痴而对黛玉诉衷肠的那番话时,惊疑万状,担心如真有不才的事情的话,那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情了。于是有了后来袭人向王夫人隐隐绰绰的一段所谓告密的对白。这段“告密”本是针对宝玉和黛玉的,说袭人别有用心,有意排挤黛玉,使其在同宝钗的争夺宝玉之战中失去王夫人的支持,这说法有点捕风捉影。袭人的“告密”应该没有这样的老谋深算,没有这样的别具用心,她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自保;倘若宝、黛真有不才之事发生,那袭人的这次“告密”也算是提前向王夫人示警,她事后的罪责也就小得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袭人的告密也有谄媚王夫人的用意,这可谓一石而二鸟,既为自己洗脱了可能的罪责,又获得了王夫人的进一步喜欢和信任。袭人之举动在当时的人看来,应是尽忠职守,她对宝玉有看护之责,对上又有及时报告出现情况的责任,她对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找得很准且做得几乎完美。细究起来,袭人的这次“告密”确实产生了预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王夫人确定了将来袭人作为宝玉第一姨太太的地位,并从自己的份内拿出了二两银子来给袭人。以她的出身,这已经是最高的人生目标和最好的结局了,从此袭人更加的细心起来。袭人的“告密”最后特别的提到了黛玉和宝钗,而宝钗的循规蹈矩是有目共睹的,剩下比较率性的黛玉就成了王夫人怀疑的对象。王夫人对黛玉寄身贾府本就不大接受,这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形就可以看出来,只是碍于贾母,王夫人还不敢表露出心迹来,但贾母不在场时,就难免对黛玉表现出比较冷淡的态度来。在黛玉初来贾府第一次去给王夫人请安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来,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是棉里藏针的,可以说她给了黛玉一点子软气受。这次再加上袭人的“告密”王夫人对黛玉更没什么好感。到了第七十四回书,诸多的矛盾纠集在一起,由绣春囊事件点然了导火索,所有的矛盾来了一次大爆发,而在这次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家庭内的钱权斗争充分暴露了出来,晴雯成了牺牲品。对这次事件寻波觅源,源在在宝、黛,袭人是推波助澜者。
从以上所讲来看,言袭人忠者,站在王夫人的位置和立场;言其奸者,站在同情晴雯、黛玉的立场。后人对袭人的批评褒贬不一,也是因为所站的立场不同而已。自古以来“红迷”们对袭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其实,对袭人的争论,也是人们审美眼光和价值观不同的争论。贬其奸者,清已有之,褒其忠者,今亦有之。道光年间涂赢说:“嗟乎!奸而不近人情者,此不难辩也,所难辩者近人情耳。袭人者奸之近人情者也。近人情者制人,人忘其制;似近人情者谗人,人忘其谗”今之人周思源说:“袭人为人比较宽厚,不大计较小事,不爱生气。在‘得饶人处且饶人’上很象平儿,明显地比晴雯强”此二说可以说代表了对袭人的褒和贬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言其忠或言其奸。但我觉得简单的言其忠奸,诉之褒贬,未免都只见其庐山之一角。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应看到袭人的艰难和自保的一面,看到她固有的“人性”之一面。她在贾府内的家庭斗争中处在一个比较敏感而接近战火的地带;本来她只是丫鬟身份,对王夫人和赵姨娘之间的明争暗斗是起不了关键作用也无关痛痒的,但是就因为她从贾母的身边调到了宝玉身旁,这就使得她不可能远离这场惊心动魄的家庭内部斗争,因为他们彼此斗争的最重要的砝码就是彼此的儿子宝玉和贾环。倘若宝玉或贾环中的谁在贾母和贾政心里站了上风,那其母以子贵,这场家庭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从后文赵姨娘买通马道婆来魇死宝玉就可看出来。宝玉的出类拔粹和贾环的猥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赵姨娘难以在贾政和贾母这两个对贾府有实质控制权的人物前翻身的主要原因。所以,宝玉是她们斗争的焦点和眼中钉,而袭人是看护宝玉的第一大丫鬟,她的尽忠职守否,对斗争的双方是十分的重要的,尤其是王夫人,有了袭人的尽忠职守,宝玉这张王牌就无忧,可以说,她在这场家庭内的明争暗斗就有了永久的优势。若从自身条件上看,王夫人年纪比较老,贾政对她已经没有了生理上的需求,心灵上的共鸣就更谈不上了,否则贾政养这么多的清客干嘛;而贾政在生理上的需要却可以在赵姨娘身上得到满足,因为赵姨娘比王夫人年青得多嘛,这是赵姨娘的优势。但只要宝玉这张王牌无忧,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